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502天 2022—7—26
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关键:完成自我同一性。从青春期已经开始,不能完成统一的,像无根之萍漂荡而不安定。什么年龄阶段做什么事。有的人到四十岁才确定人生方向,才结婚。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你知道你要什么,并为之付出努力,取得收获,无论大小,都会有欣慰的那一刻;而那一刻的感受,不是幸福又是什么?
这就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意义。
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17、18--35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生理机能达最佳状态,身体发育顶峰时期
心理各机能日趋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稳定形成。
二、进入成人(法定18岁)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社会、职场、社交)
现在好大学也不断清退学生,大学生管理比较严,为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
混乱——调整——找到方向——心安——为之努力奋斗
人生处处皆修炼
四、开始恋爱、结婚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青年期以后,思维会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辨证的、相对的、实用的思维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
一、青年期思维发展三个阶段(帕瑞的划分)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
对错二元论, 非黑即白。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做不变的真理。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调整认识。
刚学焦点,会更多关注正向,关注解决,是书中的东西,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会有冲突。经过思考,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中怎么有效怎么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很少去指导别人,也会回答不知道。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拉勃维维夫认为成人思维是一种“实用性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 ,当现实复杂时就表现出“变通性”,这是思维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表现,而不是退化。
大厨做饭时间久了,会灵活掌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见机行事。
刚学咨询记着流程:目标——资源——一小步。成熟了逐渐变通,贴着走。
练武功,一开始就是按部就班,训练后高手无招。
(一)辨证逻辑思维是成人思维的主要形式。
辨证逻辑思维是对事物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应,如普遍与特殊、运动与静止、偶然与必然等(亦此亦彼)。形式逻辑思维的特点是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间的确定界限,强调逻辑性、客观性和确定性。(非此即彼)
形式逻辑思维:张三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辨证逻辑思维:张三有不好的方面,也有不错的方面。亦此亦彼,世界多元,各有道理。
不上去给人贴标签,具体化而非绝对化,看到更多面向和不同。人的苦恼源自于自己的视角,当我们视角打开之后,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心就豁达了,问题亦不是问题。系统观
学习心理学就是思维模式的变化,思维模式变化了,生活才会幸福,思维一转天地宽。
(二)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比如对于焦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盲目崇拜、被pua的人,往往自尊心低,容易被别人洗脑。
知识越多,越能辨证去看问题。
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形式逻辑思维是辨证逻辑思维的前提)
不用太多为孩子担心,好好养着就行。
3.个体思维品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各有各的好,只要不影响生活就好。如果有影响,就需要做调整。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是青年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思维监控能力从青春期就已经开始。
1.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整个思维结构的统帅。
做咨询师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第三只眼,不会陷入其中而出不来。咨询中泣不成声的咨询师,没办法做咨询,要能进能出,做好咨询师角色。
如同而非就是:如同你的感受,而非你自己的事吃不好睡不好。
思维监控能力失效的人会受情绪控制,打伤孩子。
2.思维的自我监控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3.青年初期的思维监控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与问题共存:失眠者睡不着就做事,瞌睡了就去睡。失眠本身不是问题,过度担心失眠才是问题,导致自己更烦,状态更差。问题不是问题,对待问题的态度才是问题。态度不当,会形成恶性循环和踢猫事件。
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
1.认识成分 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
我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品质?与别人有何不同?
2.情感成分 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
原来我是这样的人,是这样普通。意识到之后可能会有情绪和情感。
3.品行成分 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原来我是一个很丑的人,情感上会有失落,行为方面可能会想着说要好好学习。
知情行:对自己的认知,从而产生情绪,之后会有一些行为。
(一)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二)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
约练就是自我探索,让自己成长得更好。在事上磨,多觉察,才知道自己在哪些点上需要完善。
要试水,才知道自己哪些技能需要提高。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原来我是这样,原来我不是这样的,认同不认同都能呈现出一些东西。每个人都不一样,不否认自己,不迎合别人,不违法,不违德。成长为自己,会有心灵深层次的碰触。
二、确立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思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我是谁?
很多人不一定认同自己,努力达到一种认同的状态。不认同会有很多情绪和矛盾,抱怨、自责、懊悔,其实都是不认同,对婚姻或工作不认同。这与性格特点和处事模式有关,从整体看一个人。
(一)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
即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
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
客体我就是客观存在的我。
别人评价我们的时候,会竖着耳朵听,在意别人的评价。
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
对探索自己感兴趣。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分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客体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少数相反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自我同一感危机
1)同一性确立:自我认同完成,经过对各种选择的探索后,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2)同一性延续:自我认同延迟,个体仍未作出明确的承诺,还在探索尝试各种活动,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3)同一性封闭:自我认同早闭,个体已经有了承诺,但其价值观和目标不是自己探索后确定的,而是接受权威人物(教师、家长)为自己选择的目标。
4)同一性扩散:自我认同扩散,个体缺乏明确的方向,既没有探索也没有承诺,也称为角色混乱。
躺平之人,混乱期。
如果长期遇到同一性混乱,就会出现持续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甚至出现同一性扩散征候群。
(二)同一性扩散症候群
1.同一性意识过剩(偏执于“我是谁”)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回避选择,自我麻痹)
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机遇,不期待未来)
努力没用
5.勤奋感的扩散(勤奋感崩溃)
无法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选择社会不承认的团体和生活方式)
在一段时期内,暂时性的同一性扩散多属正常现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的、毕生的发展任务。
(三)延缓偿付期
青年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对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职业,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四)自我的形成
自我的形成是成年初期生理成熟、心理成熟和社会性成熟的综合标志。自我的形成是经过少年期的独立意识,青年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之后完成的。
自我形成的标志: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1)独特感的发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别于他人的人,发现自我的差异性、独特性、强项、优势、特长等。
不敢张嘴笑,后来同一。
(2)整体感的获得。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过去的我与未来的我,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互动中获得了对立统一的整体感。
(3)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以形成明确的和世界观为标志的,自我同一性是在社会化进程中进行价值观选择,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青春期的发展课题
1.对身体的发育,特别是因性成熟引起的诸多变化的理解和适应;
2.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3.从精神上和经济上脱离父母并走向独立;
4. 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的适应;
5.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完善自己;
6.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8.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
9.完成学业并选择适当的职业;
10.成熟感的获得及自我实现。
概括说来,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为:
1.对生理成熟的理解与适应:异性关系、恋爱、结婚、婚后适应等。
2.对社会性成熟的理解和适应:人际关系、选择职业及工作适应,家庭、社会角色、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等。
3.对心理成熟的自觉: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同一性、人格重构等。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后才最终确立
发展趋势:
青春期萌芽;高中阶段迅速发展;
大学阶段达到高峰,逐渐走向成熟。
成熟是一切的前提,到了这个年龄就好了,没到这个年龄你急也没用。最佳发展期,家长还是要管的。
成熟因素:
1.必要条件:思维、自我意识、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成熟的水平
社会因素: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
家庭教育:受父母的影响;家庭期望和教育方式的影响。父母职业也对孩子有影响。
医生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医生,商人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商人,老师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老师。
自我调节: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会受榜样的影响
非规范事件:战争、社会动乱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美国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
妻子生病没钱治疗,要想让妻子活命就得去偷药,而偷药又违法,这就是两难事件。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为好坏标准,无道德标准。
我妈妈说……我老师说……避免受惩罚。
第二阶段:功利取向。以是否满足个人需要为正确与否标准。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以他人的、权威任务的准则为标准
第四阶段:“好公民”取向——以法律、法规为标准。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协调民主,以人为本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整个人类与自然
记忆方法:无权利规人伦
柯尔伯格认为:
先后发展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儿童道德发展的速度和内容,不能改变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