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的年龄范围约在十七八岁到三十五岁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进入青年期,人的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
一,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生理上,进入健康的顶峰时期。心理上,认知能力,情感、人格的发展日趋完善,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二,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一)青年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二元论阶段(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2.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审视不同的观点,找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3.约定性阶段(既能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问题,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调整认识。)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1.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①开始掌握辩证逻辑思维(初中一年级)
②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属于重要转折期(初中三年级)
③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到区域占优势地位(高中阶段。)
2.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①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③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思维监控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思维活动中,把思维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1.自我概念的特点: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2.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①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青年期有意识的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诉自己的内心活动,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
②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老师、同伴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提高自我认识。
③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我。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加深对其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1.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艾里克森)
①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成主体我与客体我。
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
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好比我是什么人?我是我这个人怎么样?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和否定的认知。
②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和统一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
③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引发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④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学者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4种方式
同一性确立,体验过各种危机,经过努力,选择自己的目标和前进方向,以达到成熟的自我认同。
同一性延续,正处于体验各种同一性危机当中,正在积极的探索,处于探索阶段。
同一性封闭,在还没有体验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由权威代替其对未来生活作出选择。
同一性混乱。
2.同一性症候群
有的学者(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症候群的特点归为6个方面:
①同一性意识过剩②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③与他人距离失调(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他人来往)④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⑤勤奋感的丧失(无法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或极其专注的埋头干单一的工作)⑥否定的同一性原则(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
3.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如大学学习期间这个时期可以成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1.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①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②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③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④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表现在对自己心目中的榜样人物的效仿和学习上)⑤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科尔伯格在著名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里,根据被试者提供的判断理由,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6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通过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
阶段一,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
阶段二,功利取向(你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
水平二: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四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于己,成为自己的道德标准,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作出选择)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科尔伯格的道德法治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要点: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童年期在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少年期的个体大多数处于第二,第3两个阶段;青年期则发展到以第三第4两个阶段为主导的水平。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六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的发展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