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超市,超市试行了电子设备自助结单。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我旁边,看我操作,详细问我怎么做,并让我看着自己操作演示了一遍。随着高速发展的电子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出现,老年人也在跟随着这个时代进步,需要不断的学习吸收新的理念和知识,真应了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今天,分享的发展心理学中提出的毕生发展观,是德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德保尔·巴尔特斯创建的毕生发展心理学中的核心观念。其主要理念是: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具有多样的形式,复杂的构成,极强的可塑性(!),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毕生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发展并没有在成年时就结束,而是扩展到整个生命的全程。这个过程开始于精卵结合,结束于死亡,是一个心理结构和机能的获得、维持、转换和衰退的适应性过程。
我们,人类,从一个哇哇落地的婴儿逐渐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我们如何毕生发展?我们的身体如何发育?在一生的历程中,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如何产生和变化?我们的人格和社会关系又怎样发展?发展心理学家们探寻着生物遗传和后天环境如何相互结合,并影响个体的行为发展。
发展心理学家们不仅关注人们在生活中行为变化和成长的方式,同样关注行为的稳定性。他们考察个体的行为在哪些方面和哪些阶段表现出变化和发展,以及行为又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一致性和连贯性。发展专家们认为,从某方面来说人们的行为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人们的行为又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发展心理学家还认为,不存在一个特定,单一的生命阶段掌控着个体的全部发展,相反,他们认为,每一个生命阶段的发展都包含着成长和衰退,而这种发展和变化的能力将会贯穿个体的一生。
毕生发展的领域宽泛而广阔,心理学家主要从三方面主题进行研究,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生理发展考察身体的构造方式——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以及饮食和睡眠的需要——如何决定个体的行为。认知发展考察智能(?)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认知发展主要研究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是对生命过程中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出来的独有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研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社会性发展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保持的方式(社会适应性?)。
除了选择对特定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展心理学家还会关注特定的年龄范围。个体的生命历程按照年龄范围被分为以下阶段(我国古代对年龄的不同称呼):产前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婴幼儿期(从出生到三岁);学前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春期(12—20岁),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0岁),成年晚期(60—生命终止)。
虽然这些年龄阶段的划分被发展心理学家们广泛认可,但我们需要谨记,每个年龄阶段都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共有观念。这种观念被广泛认可,但却反映的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因此,在某一发展阶段中年龄范围的划分,甚至这些阶段的自身定义,在许多方面都是武断的,也经常源于文化。在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时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方面,这是由生物因素所引起的,个体成熟的速度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达到不同的发展过程。同时,特定的事件在哪个年龄阶段发生,也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
我们需要牢记,发展心理学涉及到的年龄范围,是大多数人平均年龄的前后时间段。少数个体会存在差异,或早或晚。如果儿童的发育大大晚于平均年龄,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医学上的评估。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人类生理、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是贯穿一生的。他们以一种全面的视角,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纵观个体从产前阶段到成年晚期和死亡的发展过程。
同时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同成长,这是横观个体的发展。我属于七十年代的人,我们称呼我们的父辈是四十或五十年代的人,现在零零后们在茁壮成长。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特定的同辈团体,既生于相同年代的群体。很多重大的社会事件,会对一个特定的同辈团体成员产生相似的影响。比如,去年因为疫情参加新冠疫情防疫的九零后一线医护人员。
同时对发展有影响的还有文化、种族、社会经济、性别差异和非常规事件(在某一时刻发生于特定个体生活中的特殊、非典型事件,而类似的事情却不会在这个时间段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
一起走进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 ,在变化中体验不变,在不变中体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