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的作业是读三遍并抄写一遍第5课《古诗三首》。”
这是我经常向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同样的作业,我不知道要重复布置几次。明知道这样布置作业的效果不是很好,但不得不布置一些作业给孩子们做,否则家长会问老师:老师,今天怎么不布置作业呢?
其实,我最想布置的作业是:今晚看一小时的课外书,然后写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可惜,这种作业能够完成的不够一半人。这是我经过多次实践的结果。
“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在《认知天性》一书中,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观点。
对这样的观点,我可不敢百分之百地表示赞同,毕竟我自己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学习的,也是这样教学生的。而且我身边的人,也几乎都是这样学习的。
《认知天性》这本书,曾4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分类榜首。它凝聚了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其中罗迪格曾任美国心理科学学会主席,他是人类学习和记忆领域专家。
到底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反复阅读、集中练习效率最低”的观点有无道理,是否可信呢?还是让我在书中找找答案吧。
一、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
如果你问一下身边的人,在学习中,你是怎么记住新学的内容呢?相信八成以上的人,使用的方法,都是反复阅读,集中练习,直到把所学内容掌握为止。
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吗?
在每一册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都有七八首古诗和一些名人名言,这些都是必背必考的学习内容。每学一首古诗,从初读、到理解,再到体会诗歌意境或感情,最后到背诵,一节课下来,反复朗读的次数,绝对超过10次了。随便抽查几个孩子,发现他们都可以背下来。是不是很开心呢?
别高兴得太早了。你以为他们背出来了,那就做些练习吧。口头答题都对了,用笔来填空吧。唉,怎么那么多人不会写字了呢?既不会写字,那就回家再把今天所学的古诗抄写三遍吧。
第二天,反复读、反复背、反复抄的那两首古诗,给点时间孩子们默写一下吧。满怀希望地把默写的古诗收上来。唉,能够全部默出来的,不够三分之一的人。实在令人沮丧!这种情况,是不是应了本书作者所说的“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呢?
为什么反复阅读、集中练习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呢?
作者告诉我们反复阅读、集中练习有以下缺点:
1.反复阅读、集中练习,只是一种机械的操作,对记忆毫无帮助,只是浪费时间。
2.反复阅读、反复练习,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其实真正用到的时候,却什么也记不住。
3.那些临时抱佛脚的,或者是”填鸭式”的突击性集中学习,只能暂时取得好的成绩,但无法形成记忆组块,无法取得长期记忆,学习效果也是很差的。
二、检索练习
如果反复阅读与反复练习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记忆,什么方式可以呢?书中提出了检索式练习这个方法。
什么是检索练习呢?
所谓检索式练习,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即不要轻易地让自己看到文字,而是合上书本,到头脑中去搜索自己学到了什么。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复习与检索的记忆效果。在一所中学,他们将初二科学课上的知识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编成测试题,让学生做;另一部分只要求学生复习三遍。在一个月后的大考中,你猜哪一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
结果显示,考到小测验中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平均成绩是A-;考到反复背诵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平均分为C+。这说明检索(测验是检索的一种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呢?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是因为检索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它告诉学习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从而使学习有的放矢。
第二,回想已经学过的知识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方便学习者在今后进行回忆。
那么,应该如何检索知识呢?
1.在每个章节学完之后,用关键概念测验自己,看自己能否把关键概念的定义讲出来。
2.在阅读时,想象一下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3.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做一些小测验和自测题,在别人交给你解决方案前,试着解决不同问题等等。
看来,作者所说的”反复阅读、反复练习,学习效率最低”这个观点,还真的挺有道理呢。至于检索练习的效果是否有书中讲得那么好,我要亲自实践过,才能下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