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灯泡,每天一亮,我是叶宜亮,记录今天学习的一点心得:《认知天性》第一章第一小节。
昨天完结了对《奈飞文化手册》的学习笔记,今天回归到学习方法论的话题。
这本书的大前提是,你愿意学的情况下,来讨论怎样学是比较有效率的,换言之,不怎么谈学习动力问题,主要谈学习方法论。
书的内容结构比较扁平,作者刻意用了这种不那么结构化的方式来讨论学习,因为如下的原因:
“书中套用两个基本的学习原则:有间隔地重复关键概念,以及穿插讨论不同但相关的话题。如果学习者能把研究一个问题的时间分散开,并阶段性地回顾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就能记得更牢。同样,如果他们可以穿插研究不同的问题,那么效果就比一次研究一个主题要好。因此,我们会大胆地一次谈到多个概念,并在不同的章节重复这些原则。这样读者记忆起来就会更牢靠,也能更有效地应用”
因此这本书不那么适合做思维导图,我就做一些要点摘录和总结吧。
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是可以强化的:检索记忆,并练习所学的东西。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间隔时间,你会在中断期间感到稍有生疏,或者在把两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时,检索的难度会更大,而且你会觉得收效不佳,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在别人教给你答案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效果会更好,哪怕在尝试中会犯下一些错误。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用全部才能和智谋学习时,效果要超过只用最熟悉的风格学习。
从不同类型的问题中提炼出基本原理,就更能在陌生的情境中找到正确答案。与集中练习相比,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这种提炼技能。
细化就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把新知识表达出来,把它和已知联系起来。越是能把新知识和已知关联起来,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把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学习一个抽象的概念,把它和你已知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学习起来就会更容易一些。
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些,就能更好地掌握复杂的知识。
每个人的天资不同,但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开发心智模型,来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换言之,影响智力水平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你本人掌控的。
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是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像玩动作类电子游戏、想在有所进步,达到真正的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与挫折是必不可少的
======================================================
我的感想:
第一节主要想表达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努力学习”,基于大量机械重复的做法是低效率的,他提倡的,是要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知识,通过读、听、写、回忆、多样化练习、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等等手段,不只偏用自己“更适合”的一种方式;这可以比喻为,“盲人摸象”,多摸几个部位,会比只摸一个部位更立体,这是讲对新知识的连接形式要多样化。
学习中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尽可能多的连接关系,这是讲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路径要多样化;
学习一个新东西,和传统推崇的在一个时间内集中学习相反,他推荐的是分散到多个时间点上学习,一方面让大脑有时间去消化内容,另一方面是一个事物多次的接触,反而让大脑更重视他。这是让一个新事物对大脑的连接时机多样化;
这些多样化的思维,对抗的是单一、机械性的学习,多样化顺从了大脑的天性,而单一机械是在试图追求一种不自然的“高效率”,然而违背了大脑的天性,这种“高效率”只在短期内见效,长期而言就像沙子上的字,时间之浪必然将其冲刷殆尽。
给我们自己在教学上的启发,就是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嫌麻烦,用多样化的风格去丰富学习的过程,打个比方,用60分钟去学习1份内容,但可以持续10年,而不要用机械重复的方式,10分钟学10份内容,却只在一两个月后就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