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问,“你曾经经历过最恐怖的事儿是什么?”想必每个人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场景时都会浑身发紧、心有余悸。先讲述一段至今令我难忘的经历。
某年冬天,我和几个朋友驾车去长白山旅游。上山时晴空万里,回来时天色已晚,还飘起了雪花。下山过程中,雪越下越大,我不免有些焦虑,便不由自主地加大油门,提高车速。大约到了半山腰,遇到一个急转弯,我一边踩刹车减速,一边打着方向盘。突然,我感到有股力量拽着车尾向山路外侧漂移,车子已经完全不在我掌控之中!
糟糕!雪天路滑,车子失控!这条山路不足10米宽,内侧是峭壁,外侧就是悬崖。想到此,我的心猛然紧缩,手脚立刻渗出冷汗,然后下意识用力踩刹车,此时车子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向悬崖方向滑去。眼见山内侧峭壁距离自己越来越远,我感觉浑身肌肉已经僵硬,一股热流直冲脑海,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我鬼使神差般松开刹车,猛踩油门,顺势向山路内侧强打方向盘,车子终于停止外滑,直奔内侧峭壁冲去!
眼看车子就要撞到峭壁,我又本能地踩了下刹车,并将车头调向与山体平行方向,避免直撞。随着“砰”地一声闷响,车子右前方撞到坚硬的岩石上,反弹回半米之多。此时,好在车内人都非常冷静,不但没大呼小叫,还提醒我赶紧离开,避免有车追尾发生二次意外。我虽惊魂未定,但也只能故作镇定,调整车头继续向山下驶去。
一路上,我的心始终砰砰直跳,两脚酸软,所有操作都在无意识下进行,仿佛已不受大脑控制。我完全不记得当时如何把车子开到了修理厂,那段记忆完全被恐惧淹没,始终处在后怕状态:车上四个人,万一坠入悬崖……至今每每想到这些,仍然内心惶惶。那次遇险让我第一次真切地体验到恐惧,第一次觉得人可以距离死亡如此之近,深感世事无常,生命脆弱。此后,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开车上高速,更不要说走山路。
恐惧,伴随了人类几十万年,从茹毛饮血,到如今能够翱翔太空、探测深海,尽管人类在技术领域突飞猛进,但始终对恐惧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它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程度也越来越深。
恐惧究竟是人性的一部分,不可改变呢?还是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地了解过它?如果有一种途径能彻底摆脱恐惧,你是否愿意去尝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揭开恐惧面纱,探索一下其中之奥义。
一、恐惧发生时,大脑在干嘛?
请闭上双眼,脑补任何一个恐怖场景,例如:孤身进入一个漆黑房间、和一只猛兽不期而遇、想象某个恐怖电影中的情节,体验一下,看看身体和大脑发生了哪些变化。
(1)决策
当我们亲临恐怖环境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生一系列反应,而且过程迅速到完全无法控制。但神奇的脑科学研究者们借助精密监测仪器,通过采集大脑神经信号,帮我们揭示了大脑遇到危险时的响应过程。
科学家发现,大脑中有个部位,形状和杏仁核差不多,专门负责处理外部信号并指挥身体做出反应,便把它称作“杏仁体”。这个小家伙早在几十万年之前就开始发育了,并担当起指挥身体的重任,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每天都面临着事关生死的战斗,杏仁体就像作战司令部,不断发出复杂而精准的指令,让身体做出各种反应,以确保生命安全。
杏仁体在长期指挥作战中,积累出丰富的作战经验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响应模式,比如遇到不同情景时会调动身体内部器官分泌不同的激素、控制四肢肌肉以及脸部表情等,这些固定模式在几十万年后,直到人类出现语言和文字,才把它定义为“情绪”,而恐惧则是众多情绪中最为久远的一个。
(说明一下:杏仁体属于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早期人类在恶劣环境下仅靠杏仁体决策。但随着大脑不断进化,大约在几万年前,头脑出现了新皮质层,其功能更加强大,可以作出更复杂的决策,于是,现代人类由新皮层接管了身体的最高指挥权。)
作为最高作战长官,杏仁体并不是孤军作战,它为自己建立了侦察系统和专家系统。所谓侦察系统就是我们熟知的“眼、耳、鼻、舌、身”,它们不仅忠诚,而且勤奋,除了睡觉,会一刻不停地把侦察结果第一时间报告给杏仁体。专家系统则是大脑中的“海马体”,它是个知识库,里面存储了大量信息,可不要小看这些内容,它们在战斗中起到了智囊团的作用。杏仁体平时还会利用海马体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和训练,让头脑变得越来越聪明,反应越来越敏捷。
(说明:这里为方便表达,简单地认为海马体就是记忆体。实际上,头脑的记忆过程非常复杂,分为瞬间记忆和短期、长期记忆,不同记忆类型有不同的处理机制。例如:长期记忆主要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有关,而并非存储在海马体中,海马体只在这个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那么杏仁体、感觉器官和海马体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
首先,感官系统一刻不停地盯着周围环境变化,实时把观测结果传给杏仁体。杏仁体收到这些信息后,在海马体中搜索相关内容进行并比对,如果发现情况正常或熟悉可控,就会传达给感官系统,一切正常。而一旦对比结果发现异常,杏仁体便开始对感官发出指令,如: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竖起耳朵、集中注意力到异常位置,随时关注变化等等。
与此同时,杏仁体会通知脑干,命令它不许再胡思乱想,集中精力处理最新情报,而且增加脑容量,以便让脑细胞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加活跃和专注,更高效处理变化的信息。所有这些动作,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确定危险等级,决定是战还是逃。
(2)行动
杏仁体一旦做出决定,军令如山倒,身体只能服从,无论是战还是逃,对于身体而言并没有区别,只是动作不同而已,只是执行过程复杂而迅速,完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杏仁体在指挥身体行动之前,要先启动后勤系统做为支撑,例如,分泌一种叫 “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它能促使人呼吸加快,以便为肌肉提供大量氧气,同时让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进而能携带更多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肢体,使人反应更加快捷,行动更迅猛。
随后,杏仁体会发出一系列指令:比如,通知大脑中的“扣带回皮质”,它的作用大家会很熟悉,就是调节骨骼肌肉纤维,造成声带肌肉拉紧,然后发出恐怖的尖叫声;指示脑干细胞让脸上露出狰狞的表情,用于恐吓敌人;停止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屏住呼吸,为了集中精力观察恐惧的来源;还有,让皮肤表面隆起,毛发竖立。(我们俗称“鸡皮疙瘩”,据说远古人由于毛发很长,这样做会让体型变大,从气势上压制对方)。
杏仁体从识别环境异常,到做出身体反应,再转换成肢体行为,这一系列动作都在瞬间自动完成,整个过程远比描述的复杂不止十倍、百倍,像本能反应,完全没有思想干预,也绝非头脑能主动控制。这个过程虽然复杂且不可控制,但很快就会结束。可事情会这么简单吗?显然不能!因为头脑绝不会轻易地放过那个感受,事件导致的后遗症可能要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二、恐惧发生后,大脑又干了啥?
先讲一件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事儿。
我朋友的孩子刚上一年级时,他送孩子上学,在学校不远处,孩子独自走在前面,接着转弯,消失在他视线里。突然,一个人影横飞过来,倒在距他不远的血泊中……原来,孩子转过去时,意外被一辆恰巧冲过来的电动三轮车撞伤。万幸,孩子只有几处骨折和皮外伤,没有危及生命,不到半年基本痊愈。
事后,我朋友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恐惧,在孩子康复后,他始终不敢离开孩子半步,走到哪里都紧紧跟着,生怕发生意外。即使孩子已经读高中了,依旧如此,他也不知道这种担心什么时候才能放下,毕竟孩子倒在他脚下的那一幕,对他刺激太深了。而这件事儿对孩子妈妈伤害更大,最终忧虑成疾,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一听到巨大的刹车声或撞击声,便情绪失控,有时会惊恐到大喊大叫。
为什么孩子亲历车祸,却没有留下任何心理阴影,相反,身体上未遭到任何伤害的父母却久久不能释怀,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呢?包括我,听完他讲述,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为孩子的安全担心。
有没有发现,其实,恐惧感与是否亲身经历恐惧事件并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说,亲历恐惧事件和事后引发恐惧感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看清这一点非常非常关键,这是打开恐惧之门的一把钥匙。
亲历恐惧事件时,头脑只会全神贯注地处理危险,让身体出现各种应激反应,根本无暇顾及“恐惧”的感受。反倒是事后回忆时,我们把曾经的感受称为“恐惧”,但此时,恐惧场景和真正恐惧的感受已经不在了。就像我上次山路遇险,在避免车辆掉入悬崖的各种操作过程中,头脑并没有意识到身处“恐惧”之中,而事后想起,才会把当时手脚出汗、心跳加速的反应定义为“恐惧”,这个识别过程非常短暂,也极难察觉。
不难发现,恐惧发生时,我们和恐惧在一起,恐惧感受发生后就消失了,不再继续。但事后,我们对恐惧感受进行了识别和命名,这便让恐惧得到了延续。识别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回忆事实,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内心对恐惧感的排斥,导致头脑会对“恐惧事件经过”进行分析,并赋予很多与事实无关的内涵。例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哪些后果?原因是什么?谁造成的?以后怎么杜绝……一系列内容都会被混杂在事件当中,于是,事实记忆就成为了心理记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事实层面对事件复盘,通过归纳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例如,在上述事件中,可以了解一些山路驾驶技巧,掌握车辆应急处置方法;告诉孩子关注交通安全,更好地保护自己等等,这些不但无害,反而非常必要。但是,如果歪曲了事实,不断强化和唤起对恐怖的记忆,并臆想出很多可怕后果,形成不可修复的心理阴影,那就完全失去了复盘意义。
识别的另一个副作用,它会产生错觉,让我们误以为恐惧感连同那个恐惧事件本身也被一同记住了。因此常听人说,“那种恐惧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么,感受可以被记住吗?“心有余悸”到底是感觉被记住了,还是头脑中的记忆引发了新一轮的感受呢?
比如,在回忆某次恐怖经历时,会引起心跳加速、手脚冰凉,甚至瑟瑟发抖,那种感受非常真实,但这是感受被记住了吗?显然不是。我们每一次的感受都非常新鲜、真实,它永远不会被记住,只能被重新激发。既然恐怖场景没有真实发生,那么是谁引发了恐惧反应呢?显然是扭曲事实的心理记忆,这其中有偏见、有想象、也有错误推理。这些记忆每次被唤起都会激起新一轮的恐惧感受,而它们,完全与真实无关。
不妨试一下,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和事实本身呆在一起,不识别、不分析、不妄想,那么,恐惧感还会被唤起吗?
三、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恐惧能根除吗
生活中,我们除了应付某些突发事件,还要面临许许多多的琐碎和烦恼,轻者焦虑担心,重者惶惶不可终日,久而久之还会患上各种恐惧症。
其中大部分的恐惧都和人际关系相关。比如爱人背叛、亲人病重、朋友离世、同事之间关系紧张或被领导责骂等等,每种境遇都可能导致内心受到重创,形成阴影,甚至导致精神抑郁。
我有位同事,由于在工作中和项目组成员发生了冲突,造成项目延期。事后,公司对他进行了通报批评,并扣罚了全部项目奖。处罚让他无法接受,从此一蹶不振,在工作中悲观恐惧、消极抱怨、推卸责任。领导和同事多次找他沟通,不但没有帮他打开心结,反而让他的表现越来越差,直到最后,不得不被公司辞退。
很多人面临突发事件都可能有颗玻璃心,不及时调整就会越陷越深。也有一些人,其实什么都没发生,但仅凭头脑想象,就整日惶恐不安。最常见的就是宝爸宝妈们,恐惧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从怀孕开始就进行胎教,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学后为了让孩子考入理想大学,不惜代价报名各种课外班,生怕孩子错过任何机会;担心孩子生病、担忧青春期叛逆、怕孩子步入社会吃亏、操心婚姻不幸福、工作不满意……无论孩子在什么阶段,父母都有无数理由为其焦虑和恐惧。
有没有发现,在意什么,恐惧就出现在哪里,在意程度越深,恐惧感也就越强。
恐惧带给身体方面的伤害显而易见,哪怕是轻微的恐惧,久而久之也会危害无穷。我有个朋友是大学教授,爱人也是高知,在教育孩子方面经验丰富,孩子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始终在年级名列前茅。可是,到了高中,他突然变得很拘谨,特别怕见人,后来发展到已经不能和老师、同学正常沟通。我的朋友很焦急,带着孩子四处寻医,后来在一位知名的心理医生帮助下发现,他们两口子在与孩子相处时,经常使用恐吓或者惩罚性语气,“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如何如何;如果你不去训练,就怎样怎样……”由于孩子性格内向,追求完美,但又不愿表达合理诉求及不满,便委曲求全,长此以往,越来越自卑,形成了无助感,最终导致社交恐惧症。
恐惧情绪也会“传染”,就像人们在相处中容易被周围人的情绪感染一样。当别人经历了恐惧,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对方的经历平移到自己身上,不知不觉中以假乱真,以虚当实,于是也产生了焦虑和恐惧。即使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都难免被恐惧情绪带走。
我曾经结识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她从事心理治疗二十余年,治愈过很多恐惧症病人,后来遇到一名患者,此人长期遭受家暴而无法摆脱。经过长时间交流,咨询师发现,患者已经对伤害产生了依赖,即患上我们常说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为了挽救病人,她不断深入患者内心世界去体验那种恐惧,最终不但没有挽救病人,反而让自己深陷恐惧之中无法自拔,最后不得不依靠药物和其他心理医生干预才慢慢疗愈。
总之,无论恐惧感来源何处,它都会让我们知觉迟钝、记忆模糊、思维混乱,失去正常的分析判断能力,甚至导致行为错乱。它就像一个魔咒,让生活变得黯淡无光,凌乱不堪,没有任何活力和秩序。
不难看出,我们在真正经历恐怖场景时,并不会意识到恐惧,而恰恰是当真实的恐惧场景退去后,我们通常才能感知到恐惧出现了。而此时的恐惧完全由大脑中的记忆内容所决定。也就是说,记忆一饰两角,在真实场景下,它影响了大脑决策,而在恐惧过后,它又能独立地唤起身体的恐惧反应。
既然如此,我们常常挂在心头的恐惧,无论是回忆亲身经历,还是道听途说,抑或是头脑臆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与事实无关。这些恐惧统统都是头脑的把戏。“细思极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恐惧感的实质,它并不真实,只是头脑胡思乱想而已,虚幻的记忆催生了恐惧,头脑愚弄了身体。此情此景,如同看恐怖电影一样,完全没有丝毫真实可言。
既然看清了心理记忆就是导致恐惧的罪魁祸首,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清除或改变心理记忆呢?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必须面对一个被忽视的事实,:人类的记忆是一个整体,恐惧之所以困扰了人类数十万年,正是因为大量与恐惧相关的观念由全人类长期积累而成,根深蒂固,以至于所有人都认为其天经地义,千真万确,但是它们真的不可撼动、毋庸置疑吗?
接下来,让我们去探究一下人类进化过程中沉淀的那些与恐惧有关的记忆,无论它们存在多久,只要用心地去质疑,就能彻底了解它们。而了解,就意味着清除。如果造物主希望用恐惧控制人类,那么清除这些记忆可能就是上帝为人类解脱预留的一扇窗。
四、人类记忆深处,一直和恐惧相伴
(1)追本溯源,看看祖先的创业史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30万年前的非洲热带雨林,那里没有草原,到处都是茂盛的森林,温暖而潮湿,在这里生活着我们的祖先——智人。此时,他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数百万年了,双手比其他动物灵活许多,可以制作简单的工具,而且会使用火,除了取暖,还会煮熟食吃,这不仅让其身体更加强健高大,而且促使大脑进一步进化。
早期智人的生活状态和其他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狩猎、采集,一切生活来源都依赖大自然的赐予。他们的食物极其简陋,整天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果实丰盛的季节,日子就好过一些,否则只能忍饥挨饿,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有储存食物这回事儿。季节更迭,气候变换,加上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的攻击,还有疾病和病毒肆虐,当时智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几岁,和现在猫狗的寿命相差无几,但生活境况恐怕远远还不如现代城市中的流浪狗、流浪猫。
幸好那时人类大脑不太发达,无法定义如此不堪的生活,否则这些悲惨境遇过早地被植入人类的记忆深处,可能都没有勇气和信心活到今天。随着整个地球逐渐变暖,非洲东部雨林变得越来越干燥和炎热,导致智人无法继续获得“天赐的食物”。大概在6万多年前,他们不得不大规模走出非洲去寻找食物,如果不走,就只能饿死。这大概是人类第一次面临物种灭绝的威胁。
然而,智人们离“家”出走绝非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他们既无心欣赏非洲大陆空旷湛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海水,也无暇驻足在沙滩、瀑布前领略大自然美景,因为他们要随时提防犀牛、河马和狮子等猛兽的袭击,稍不留神就会成为它们口中的美食佳肴。想象一下,当时智人们仰望星空,一定会慨叹自己为何如此弱小,天敌如此之多,生命如此羸弱不堪……这也许是人类最早的伤感与无奈。
正是极为恶劣的环境激发了智人的求生欲望,也促使他们的大脑发生在了质变。大约在5万年前,智人头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分子结构,让他们拥有了强于其他动物的语言能力,这可是决定未来命运的转折点。有了语言,意味着他们可以开展更为繁杂的社交活动,有目的进行沟通,最直接收益就是可以组织更多的人进行协同作战,战斗力因此大大增强。于是,智人们的迁徙之路便顺理成章地演化为一场残忍的杀戮和征服之旅。
智人的迁徙过程漫长而随性,从非洲走到亚洲,走过欧洲,走向远东,最后踏上美洲和大洋洲,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据说澳大利亚大型有袋哺乳动物曾经有24种之多,智人来了以后,其中23种被灭绝,只有袋鼠一族因为跳得快幸免于难。此外,全澳洲超过90%的巨型动物,都从历史上永久消失,整个生态系统重新洗牌。
智人们无意之中从俄罗斯穿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大陆。那里曾拥有着独立的生态系统,但是智人来了之后,大概用了2000多年时间,将美洲动物一路血洗。据估算,地球上大约一半以上大型兽类都被智人彻底消灭,而那个时期,智人还没有发明文字和铁器。
更加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智人不仅屠杀猛兽,连其他直立人种也不放过。智人达到欧洲之前,尼安德特人早已在这里生活了8万年,他们体型比智人更加壮硕,大脑更加发达,但在已经懂得组织团体、协同作战的智人面前,不堪一击,最终被灭绝。此外,包括北京猿人在内的十几种其他直立人种,也统统被智人灭绝了,只有智人一支存活至今。至此,智人基本摆脱了大自然绝大部分动物的威胁,并如愿以偿地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
在智人征服地球过程中,大规模的杀戮已经让他们从单纯保护身体安全转变为寻求心理安全,而对其产生依赖。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发现,人类对安全感的迫切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可见,这种依赖一直延续至今。除此之外,人类在心理上形成了另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错觉,那就是人类自认为有别于其他物种且优势明显,进而与它们形成了对立关系,这种分裂同样延续至今。
心理上对安全感的依赖以及分裂造成的错觉,让人类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分化成各种群体,形成不同的部落、城邦、国家以及民族等,他们之间分分合合,导致冲突和战争不断。对心理上安全的渴求并没有让人类获得真正的安全,但心理上的分裂却为人类带来无尽痛苦,也成为恐惧之源。
(2)农耕时代, 对于人类是进步还是蜕化?
智人在非洲生活了20多万年,因环境变化被迫离开,这一走竟然是5万年,而且居然把一场逃亡行动演变成了一次控制全世界的远征。智人为了摆脱恐惧感,却为地球上无数生灵制造出大量的恐惧。他们最终成为幸存者和胜利者,也成为了我们现代人的祖先。
智人经过长期奔袭,疲劳、疾病、甚至死亡让他们产生出一个极其朴素的诉求——定居,但由于食物匮乏,这个诉求变得遥不可及。直到一万五千年前左右,地球气候变暖,小麦在西亚成熟,这让智人有望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种植业的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上绝对算是改天换地的大事儿,它让人类实现了从“找”食物到“等”食物的巨大转变。
种植业的发展使得人类有了多余的粮食喂养动物,于是,人们逐渐驯养出了马、牛、羊、鸡、猪等牲畜,畜牧业又出现了,再加上采集和渔猎活动,人类的食物越来越多。种植业还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空闲时间,经过缓慢而悠长的发展,之后出现了制陶业、手工编织业等,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类逐步走向了“农耕时代”。可以想象一下距今八千年前的田园生活:
人们用石铲、石锄或木锄翻松土地进行播种,待禾苗成长起之后再进行锄草,作物成熟后进行收割,然后把谷物储藏在窖穴。他们利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剥去谷物外皮,在灶塘上用陶鼎把米蒸好,一家人各自拿着陶钵或陶碗,围坐在小屋内分食香喷喷的饭,或许吃饭时,家庭主妇把鲜美的兽肉也拿出来一起享用。
为了适应四季更替,人们开始学会将剩余食物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个办法给人们带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谐与安定,曾一度出现了早期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同世界,《礼记》中曾有记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很显然,以种植和畜牧为主的农业社会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稳定、富足,人们不必依靠猎杀各种动物来获取食物了,也不用四处流浪觅食,生活变得越来越安全。农业社会真的使人类全面提升,走向文明了吗?
比起狩猎时代,人类在农耕时代的食物种类其实在大量减少,蛋白质摄入也明显降低,加上运动量不大,导致身体远没有之前强壮。通过研究原始人的骨骼化石发现,农业社会人们的骨骼呈现出一种极度不健康状态,和采集狩猎时期的人类相比,体格萎缩、智力退化并出现大量营养不良。
但是,人类在适应了种植和畜牧生活之后,便开始大规模繁衍,人口快速增长,这让他们更加依赖定居的生活方式,再也无法回到朝不保夕的狩猎时代。而且,人们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如果再回到深山里与野兽搏斗,会比之前更加危险。于是,人类开始朝着另一个与其他物种完全不同的方向演化,即通过不断地锻炼大脑和双手,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甚至奢侈的生活,这个方向至今也未曾改变过。
农业社会带来的另一个弊端是,想要吃饱饭必须看老天的心情。那时人类对大自然了解甚少,面对老天爷,除了等待什么也做不了,人们从过去的“找”食变成了“等”食,于是,心理期待出现了,并把它深深地刻入意识中,代代相传。长时间的期待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进而引发恐惧。为了缓解恐惧,另一个影响人类数千年的精神产物出现了——神,后来很多神逐步演化为宗教。可见,宗教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内心恐惧的产物。
随着人们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生产效率也不断提升,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人们便开始争夺剩余物品和在族群中的话语权。部落之间、种群之间冲突不断,人们将对付野兽的战斗经验全部用在了内部斗争中,不同的是,此时的斗争比早期智人时代更加残暴。有数据表明,以狩猎采集文明时代战争死亡率平均为14%,而在农业时代为24.5%。
农业社会历经了五千年的发展,其时间跨度虽不及原始文明的1%,却创造出大量的文明成果,包括古典时期的科学和宗教、繁盛包容的东方文化、欧洲中世纪文明以及文艺复兴阶段的启蒙运动,期间也涌现出许多版图辽阔的大帝国,诸如中国的秦汉帝国、印度的孔雀帝国和中东的波斯以及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等,但遗憾的是,人类文明成果并没有让其变得和谐友善,那些庞大帝国也都无一幸免地在人类占有欲和控制欲的驱使下,由盛到衰,由兴到亡。
不得不承认,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物质丰富了,财富增长了,但心理上却变得越来越贪婪,斗争也越来越残酷。历史没有假设,也无法倒退,不管农业社会怎样不好,人类都将沿着既定的轨迹继续演化。
(3)工业革命与科技,能让人类内心摆脱恐惧吗?
当时间指针指向了18世纪初叶,蒸汽机出现了,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革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它实现了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生产取代手工作坊,让人类物质文明迈上一个崭新高度。那时,无数工厂拔地而起,大量工人涌现,同时一个新兴阶级——资本家出现了。他们利用压榨工人血汗赚到的钱购买机器,不断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再加大剥削……这种滚雪团似的资本积累,其速度远远超过了地主阶层利用土地盘剥农民。
资本家作为一个新兴社会阶层,不满当时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当权者的压迫,于是,他们开始反抗攻击曾经不可一世的君主、教皇、皇帝,直至将他们彻底推翻,取而代之成为国家的主宰者。资本家们一手握着国家机器,一手攥着先进的生产工具,但这些并不能代表进步和文明,反而尽显其凶残和贪婪的本性,不断用坚船利炮入侵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十九世纪中期,电力的出现给人类插上能量翅膀。不久,人类又发明了计算机,成功地替代了部分人脑的工作,其效率比人高出好几个数量级。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让人类产生了质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认知和思维模式。
然而,科技进步导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这种竞争很快演化为战争。在20世纪上半叶,地球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世界大战,造成1亿多人死亡,近2亿人受伤,高达17亿人口被卷入战争,要知道,当时全世界人口只有区区26亿人。科技进步让人类殊死争夺也达到了巅峰,甚至可以说,人类将自身创造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在自相残杀上,甚至不惜同归于尽。
战争结束后,人类开始思考未来该何去何从,由疯狂变得理性,整个世界进入几大利益集团平的冷战阶段。没有硝烟的竞争依然残酷,尤其在是发达国家之间,资本、金融、科技、军事等领域始终充斥着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这种竞争很快蔓延到世界上每个社会、组织,影响到家庭和个人,人人内心都充满焦虑,身陷各种矛盾和冲突。
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将人类带入到“知识时代”,信息量以及处理速度都以几何级数增长,据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五十年,20世纪前半叶为十年左右,80年代末变成每三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伴随音视频和移动设备的出现,平均每三个月就可以产生人类五千年文明史的信息总和。人们被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的信息淹没,不知所措,已有科学实验证实,当大脑超负荷处理信息时,会大大削弱其理解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同时还会产生消极情绪。
以前,人类因无知而恐惧,而现在,开始对知识充满恐惧。知识的丰富让人们产生了一种人类无所不能的错觉,进而对心理安全有了更为迫切的的追求,于是开始一刻不停地追求确定感、控制感,总是希望通过努力就可以拥有一切,控制一切,殊不知,世事无常,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变化,一旦失去,内心恐惧的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小结一下,如果把人类发展历程浓缩成一天,看看那些和恐惧有关的心理记忆存在了多久。
智人在凌晨0点出生,伴随他们的恶劣生存环境同时降临,从那一刻就开始体验恐惧并魂牵梦绕般追寻着生命安全。
直到晚上9点40分左右,智人才学会咿咿呀呀地说话,他们为了生存离开非洲大陆。一路上,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它们变得强大和暴力,对其他物种大开杀戒,变得孤立和分裂,最终成为地球主宰。之后,他们开始追求心理上的安全,,此时已经和真正的安全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了。
又过了2个多小时,在晚上11点45分人类才彻底征服地球,过上定居生活。农业社会使人们心理有了期待,也有了明显的时间感。此外,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开始变得贪婪,不仅追逐物质享受,还向往着权力。
距离全天结束不到30秒内,蒸汽机出现了。科技发展让人类天真地认为可以掌控一切,为所欲为。战争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卑劣,也逐渐清醒地达成共识,人类只有放弃战争,走向合作,才可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
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出现还不到5秒,但它再次加剧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人类能否保持清醒,不被贪婪吞噬,将决定自身的命运,因为当下的科技水平足以让全人类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梳理了人类心理变化的历程,不难发现,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丝毫没有缓解人们内心的恐惧感,反而因为自身不断增长的贪欲和暴力让恐惧感不断加深,如果人类再不去正视这个问题,恐惧这个死结恐怕永远都无法解开,甚至有可能继续恶化,直到毁灭。
六、看清真相,告别恐惧
回顾一下,人类在数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沉淀了多少和恐惧息息相关的内容:安全感,分裂,暴力,占有,控制、欲望、确定性……由这些词汇又衍生出多少根深蒂固错误的观念:
人活着要保证生命安全,同时也要追求心理上安全;
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命,是自然界万物的主宰;
人只有变得强大,才可能获得安全感;
人类自私的基因无法改变,因此,贪婪也无法改变;
只有掌握更多资源,拥有更大权力,才可能去影响和改变别人;
每个人都应该有所追求,否则生命就没有意义;
人有了信仰,就会变得勇敢,无所畏惧;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底线,它必须被捍卫,不容侵犯;
人总是趋利避害,只有通过奖惩才能控制别人,暴力也因此必不可少……
上述每句话都貌似很有道理,无懈可击。再看看我们内心的那些恐惧,是不是都是某个逻辑在做支撑?其实,任何带有结论性的话都值得去质疑,相反,当你认同了它们,恐惧的种子也就埋下了。
我们说,恐惧源于记忆,不仅包括对某个事件或场景的记忆,也包含根植在人类意识中长达数万年的观念、信仰、信念,它们彼此交织,在思维作用下肆意翻腾,一旦碰撞出恐惧之花,就会毫不留情地刺激大脑神经,让身体产生各种恐惧反应。其实,无论头脑这部仪器如何高速运转,本质上就是念头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已,此念灭,彼念起,只要我们不被那些层出不穷的念头带走,不信以为真,并不断地质疑它们,消除恐惧就指日可待。
接下来,我们不妨质疑一些和恐惧有关的观念,看看它们是否可以被撼动。
(一)恐惧基因存在吗
把恐惧视为基因,常常成为人们逃避它的借口,认为它与生俱来,是人性的一部分,不可改变。从这些借口中,也嗅到了人类面对恐惧时的无奈和无助。那么,到底有没有恐惧基因这回事儿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英美科学家联合发现了基因,这个神奇的物质能够携带生物所有特征代代相传,而恐惧基因,截至目前尚未找到,只发现了在某个基因片段中的信息与大脑产生恐惧相关。要知道,相关和决定可是两码事儿。举个例子,天气冷和下雪会经常同时出现,可以说它们是相关的,但不能说谁决定谁。因为天冷时未必下雪,而下雪时天也不一定冷,两件事背后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决定因素。而我们常常混淆这种区别,想当然地认为存在因果关系,煞有介事地认为有了新发现。
打个比方,假如一只聪明的猴子坐在路口,它看到汽车红灯停,绿灯走,可能会得出结论:车辆的走停被信号灯的颜色所决定。也许聪明点儿的猴子还会说,看,我发现了汽车的基因。可猴子永远想不到:汽车里有司机,在依据交通规则操纵它。这个例子看似很可笑,其实,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局限,可能比猴子还差劲儿,就像我们认为存在恐惧基因一样。
人类也许有一天会发现,生物基因和人类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就像红绿灯和车辆状态一样,仅仅是一个非常肤浅的对应关系,而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至少,从目前来看,并没有到恐惧和基因存在某种关联的证据,因为基因研究仅限于生物体的生理特征,在充满无数不解之谜的意识领域,我们知之甚少。
恐惧不仅不受基因控制,可以说,除了记忆,没有任何其他因素能够导致恐惧产生。如果把整个宇宙想象成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生命体,它有着自身的运转规律和内在秩序,整个地球也只不过是它微不足道的一颗尘埃,而人仅仅是地球上百万种生物之一,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怎么可能还会顾及到他瞬间生灭的恐惧情绪呢?
说到这里,是不是就释然了?恐惧完全不是被基因所决定,也没被任何外力所操控。恐惧之所以顽固,正是我们不愿意放弃头脑中那一大堆不靠谱的记忆,因此,人类能否摆脱恐惧完全取决于自身,今后再也不要让基因给恐惧背锅了。
(二)我们可以预知未来吗
很多人都认为,恐惧的根源是未来不可确定,如果能预知未来,恐惧就会消失。那么,未来可以被预测吗?这个问题被列为当前人类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之一,今年4月发表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也就是说,未来是否能被预测在科学界尚无定论。
利用自然界的规律预测未来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曾自大地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但截至目前,人类已经能够探测到距离地球137亿光年之外的空间,要知道,古人认为遥不可及的月球,距离地球只需要一光秒而已,这些都是科学带给我们的改变。
但是,当人们试图将同样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应用到意识领域研究时发现,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物理世界,而人类作为高级生命体,既有发达的思维能力,又有与物理世界互动的能力,其行为的复杂性就可想而知了。但这并不能阻碍人类对自身探索的脚步,对生命领域研究影响力最大的学说莫过于《进化论》了,但它也被很多人误解。
举个例子,如果问,长颈鹿的脖子是如何变长的?一种说法是短颈鹿为了吃到更高处的树叶,拼命向上伸,于是变得越来越长,这被称为“用进废退”。另一个说法,短颈鹿为了吃到高处的叶子,拼命繁殖,其中大部分孩子由于遗传原因,都是短颈鹿。但突然有一个,不知为什么,脖子特别长,后来只有这只长脖子的鹿因为能够吃到高处的叶子而存活,并代代相传,这就是“物竞天择”。那么,到底哪个更符合进化论呢?正确答案是后者。
这说明什么?短颈鹿并不知道,自己能否生出长颈鹿,也不知道环境巨变后,哪种鹿可以活下去,于是它就选择拼命生。只要数量足够多,总会发生意外的随机变异,也许某个变异就顺应了天择。面对天择的复杂逻辑,不要说短颈鹿,就连头脑发达的人类也无法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只能用“海量”的物竞,去适应“复杂”的天择。
提到环境的复杂,美国陆军战争学院在2004年提出了“乌卡时代”这个新概念,意思是说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不稳定、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乌卡--VUCA是这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其实,世界并不是现在才变得复杂和不稳定的,从它出现的那刻起就变幻无常,只是人类刚刚意识到这一点而已。人们过去数千年渴求的稳定和永恒,更像是早期人类坚信风神、雨神存在一样。这个世界的真正逻辑和内在秩序从来不会因人类愿望而改变,甚至无法被头脑所理解和想象。
就像近两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一个人类看不见的小小病毒就能搅得整个世界天翻地覆,几乎让所有人的生活秩序大乱。这种潜伏在我们周围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黑天鹅”事件防不胜防,一旦发生,破坏力惊人。还有可怕的“灰犀牛”,它所谓的可预测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它能否爆发、什么时间爆发、影响范围多大也都不可预知,否则也不会被人忽略和漠视。
每个事件背后都有大量不可见的因素,它们虽然渺小,但都可能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我们既看不见它们,也无法知道它们的作用,因此,对于事件的真实发生过程,我们其实无法了解更多的细节,而往往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起了决定性作用,就像我们人生中的重大决策,回想起来总会觉得自己当初很“草率”或是有点“鬼使神差”。面对大自然和复杂的意识领域,我们除了慨叹它的伟大和神奇,只能保持深深地敬畏和沉默,因为我们知道的实在太有限了。
世界时刻在变化,而且复杂到我们无法理解,这才是真相。
(三)世界是随机的吗
如果说未来不可预见,那么是否可以推论,世界是随机变化的?不!不可预见是因为人类渺小,头脑无法理解宇宙的起源和运行规律,而不意味着世界不存在规律。就像爱因斯坦致死也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一样。这让我想起一则笑话,看看上帝是怎么做的。
一个人曾对妻子发誓,他如果做了不忠之事,愿意接受上帝的惩罚。结果婚后不久这人还是出轨了。终于有一天,他在海上遇到了风暴并记起了自己的誓言,于是,忙跪在甲板上大声祈祷:"上帝呀,虽然我罪不可恕,但请您看在满船其它无辜旅客的份上,暂且饶恕我吧!""什么无辜!"空中传来一个疲惫的声音,"你以为这些年来我在闲着?凑满这一船人那么容易吗?"
我相信,如果真有上帝存在,他一定不会去掷骰子。宇宙能包容万物必然有它内在的秩序,它能让每一片雪花落在适当的位置,貌似偶然的事情背后一定蕴含着必然,只不过是人们对它认识不足而已。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聚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这句话也是常被解读成“缘分”,可是佛家所指的“缘”远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佛中有一部经典《瑜伽师地论》中提到“九缘成眼识”,讲的是,我们用眼睛看见一样东西,需要九种外在条件综合作用才行,绝不是一睁眼就看到了那么简单。
这九个条件包括明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缘。简单翻译一下,包括可以感知到的,比如光、空间、眼睛、物体等,还有不易感知到的,比如专注力、识别、分别等,更有涉及到唯识学世界观方面的理论,如末那识、阿赖耶识、种子等等。我们经常调侃,“一生缘,可能只是因为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可那一眼,有可能情定一生,怎么可能就那么简单呢!
试想一下,在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每个人要看多少眼,每眼都是件极不平常的事情,并且在空间上汇聚一起,又按照时间有序展开,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过程啊!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件事情完全被复制,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头脑认为的重复只不过是因为它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抽象。恐惧也一样,永远不会重复,完全没必要对它耿耿于怀。
知者,止于未知。古代先贤很早就道出这样一个事实:人们不知道的东西永远比知道的多。我们在已知领域每迈出一步,都会遇到更广阔的未知世界,未知就像已知的影子,总是结伴而行,所以,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一切。
即使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确定的,但我们永远不可预知。
(四)恐惧来自“未知”还是“已知”
既然未来无法预知,那么我们岂不整天活在“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的恐慌中?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恐惧,是源于“未知”吗?
回顾一下生活中的恐惧,无论是曾经带给我们伤害的突发事件,还是对未来境遇的担忧和焦虑,诸如失去工作、子女教育、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等等,这些各式各样的焦虑和恐惧,究竟是已知还是未知呢?
很显然,未知的东西你根本不了解,自然也谈不上恐惧,就像一个没见过老虎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害怕一样,而真正导致恐惧的恰恰是已知的或经验过的,比如,你担心未来可能会失去工作,实际上是因为经历过无以为继的生活;你担心孩子考不上理想大学,实际上怕他未来无法在社会立足;你害怕身体生病,是担心疾病给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害怕糟糕的人际关系,是担心被孤立和伤害……
显而易见,真正的恐惧没有一样与“未知”有关,而且对它还很熟悉。令人恐惧的并不是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境遇,而是境遇背后可能带来的非常“熟悉”的不适感。那么,这些不适感从何而来呢?大多和和失去有关,包括失去财富、地位、权力和名声,还有失去亲人、朋友等等。而失去又和什么有关呢?显然是占有。人们总是不断地追求,渴望拥有更多,且没有止境,占有的同时也就埋下了恐惧的种子,一个人拥有的越多,在即将失去时恐惧感也就越强。
还有一种导致恐惧感的因素,比“占有”更隐蔽,那就是对现状的认同。它带给我们安全感、舒适感甚至优越感,认同意味着竭力保持且不被打扰,因为任何改变都会造成不适感和焦虑。这种内心认可的状态被深深地保护,一旦被触碰就会产生恐惧感。
也许大家想不到,恐惧不仅和痛苦和悲伤有关,甚至还和快乐有关。每个人都有很多快乐回忆,例如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品尝美食,在一家咖啡馆看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促膝深谈,与自己喜欢的人远足……于是快乐记忆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因为美好,所以担心失去,同样也成为了恐惧的种子。从这个角度看,快乐也和恐惧相生相伴。
其实,除了认同、痛苦、占有、控制之外,和恐惧相关的记忆还有很多,有待我们随时去观察和发现。很多记忆看上去很美,最终却幻化成欲望或者负担,转为痛苦和恐惧的种子。
(五)我们该如何对待恐惧
恐惧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们习惯于如何应对它呢?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逃避。但恐惧感袭来时,第一反应就是强迫自己不去面对或者通过做其他事情转移目标,但是,这种鸵鸟政策并不会让恐惧的记忆消失,一旦和记忆中类似的情境出现,恐惧感则不请自来。
除了逃避,我们还会寻求庇护,通常做法是在内心建立一个权威,它可能是某个人、某个理论抑或是某个神灵。这些心理层面的权威本质上就是头脑中的一个符号或意象,只是它暂时压制了那个恐惧的意象。但是,一旦心理上依赖的权威坍塌,恐惧感会变本加厉地袭来。
有些人试图改变行为去消除恐惧产生的原因,例如,当发现贪婪导致了恐惧,就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婪,建立起清心寡欲的生活模式,可是“变得不贪婪”又变成一个新的欲望,制造出另一个新的行为模式,而这种模式一旦被打破,恐惧又回来了。可见,恐惧无法通过意志力来解决,那样只会引起更多混乱和更大的恐惧。
有人说,那只能去接纳恐惧了?没错,但是,在讨论接纳之前必须先澄清一下“接纳”的内涵,其中有没有不情愿蕴含其中呢?比如,我被公司解聘了,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举债度日,如果我对这件事充满厌恶,但又没有其他办法,于是,我就只能选择“接纳”。接下来我会用各种借口安慰自己或者合理化这件事儿,比如:公司不止辞退我一个人;别人能够接受,我也行;失业是职业生涯必须经历的……这种接纳,更像是逃避。
真正的接纳,既不会去主动改变,也不隐含丝毫对实情的评判,更没有任何抱怨和指责,而只是简单地了解,整体地去看。还以比公司辞退为例,当你从内心彻底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就可以静下心来去了解,公司为什么裁员?公司战略和宏观市场环境如何?我的岗位对公司发展有何作用?我为何无法胜任?接下来我要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些都是在了解事实,而不是找借口,在看清事实过程中,也看清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内心感受和反应,看到了整体,才会有正确的行动。
接纳,如同我们欣赏最美妙的音乐一样,全神贯注,用所有感官去感知发生的一切,和事实充分地交流,没有分裂,只有融合。
接纳,不带有丝毫思想的评判,没有任何倾向性,才有完整的了解,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这就意味着,事件过后,只会在头脑中留下清晰而准确的事实记忆。这些记忆永远不会跳出来成为恐惧的诱因,因为,你在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去识别或定义恐惧,也没有逃离、改变事实的想法。那些事实就像你身体的一部分,如同眼睛、嘴巴一样,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你又怎么可能对自己的眼睛、嘴巴害怕呢?
《心经》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全然地接纳,不留下任何心理记忆,只有单纯的事实记忆,便无挂碍。
讲了这么多关于恐惧的真相,是不是觉得有些抽象?那么在本篇最后,和大家谈一个具体的、几乎让所有人望而生畏的话题一一死亡,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七、摆脱死亡的恐惧,激发生命的活力
(一)恐惧死亡就是对现状不满
死亡,对于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不仅自己要面对,而且还要经历很多亲朋好友的离世。死亡,令所有人恐惧且无奈,因为它太过强大以至无人能逃。对于它,人类无论做出怎样努力,也不曾有过一丝改变。面临疾病、衰老、意外,人类终归还能通过努力去改变点儿什么,但唯独死亡,人类始终束手无策,甚至一无所知。
关于死亡的话题很多,学界对它也投入过大量精力去研究,但成果寥寥,还有一些人试图通过各种修行方法以期达到精神永恒,但成就者凤毛麟角。人们最终只能把世间万物的生、住、坏、灭和生命体的生、老、病、死归结为“天命”“天道”,只能顺从,不可违抗。
死亡,对于人类来讲的确无能为力,但这并不能成为恐惧的理由,更不是导致恐惧的直接原因。那我们为什么都会对它望而生畏呢?让我们不妨去了解一下死亡,先引用孔老夫子说过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
一天,孔子学生季路问他关于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问道:“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本意是:尚未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要想知道死后状况,应当先从我们当下生活的现状开始了解。有人认为孔子不信鬼神,其实不对。孔子认为做任何事情要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人活着的事情尚未处理好,怎么能去考虑死后鬼神之事呢?在孔子眼中,死也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人只能感知到“生”,通过“生”了解生命,然后便知道“死”。
按着孔子的思路,我们先看看死亡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当亲人、朋友去世,我们最常见的情感就是悲伤、惋惜、思念,而导致这些情感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阴阳两隔,永不能见。而对于死者本身,就是没有明天了,没有机会去做未尽事宜,没有机会实现曾经的梦想,总之,一切都因为死亡而中断。没错,死亡意味着所有的事情被突然中断,不可恢复地中断,毫不留情地中断!这种中断,让生者心不甘、情不愿,如果有灵魂存在,死者同样也无法接受。
如果死亡意味着中断,我们接下来去看看中断和恐惧之间的关系。中断意味着美好的现状无法延续,未来的期待无法实现,未做的事情不能继续,同时也失去了辛苦一生所积累的财富,包括朋友、财产、美德与个性……只要心存占有之意,只要渴望某种延续,我们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从相反的例子也可以佐证,如果一个人能够勇敢从容地面对死亡,他可能相信死亡会让他“拥有”更大的价值,或者他可能厌烦了世间的一切,希望尽快地中断。
从心理上讲,一个人恐惧死亡,就意味着他对明天充满期待,并且希望通过明天能够改变现状,也就是说,他一定对今天的生活存在某种不满,感觉过得并不完整和幸福。但是,很多人并不会停下来去看清自己内心不满的根源,而只是一味地希望填满它,殊不知在填满的过程中又给自己挖了很多更加难填的坑,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于是,他对永恒有了更深的执着,寄托能有无数个明天让自己挥霍,甚至通过相信灵魂、转世之类的说辞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问题是,以这种心态即便活上万年,依旧不还是被欲望折磨得痛苦不堪吗?
然而,对于一个完满的人、心态富足的人,他会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珍惜每一个当下,不对未来产生任何期待,那么,他还会恐惧死亡吗?有人会问,人怎么可能没有期待呢?先不要着急下结论,我们不妨看看究竟是谁制造了欲望,是生活本身不完整,还是我们认为生活不完整呢?
没错,正是头脑中的思想制造出了不完整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期待,然后对明天、明天的明天以及无数个未来日子寄予厚望,于是,便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关于思想,读者有时间可以去读一下这篇文章:《观自在(3)——重新认识“伟大”的思想》,了解一下“思想”的本质。
(二)心理上的“明天”存在吗?
思想不仅制造出来不完整,还制造出“明天”。心理上的明天和日历上的明天有着天壤之别。今天工作没完成,我们需要明天继续做,今天下雨,明天就会天晴,这些日历上的“明天”自然不会让我们产生恐惧。但是,存在于内心世界的那些“明天”就不一样了:
例如,我现在生活得不幸福,今后努力就会变得幸福;我现在过得浑浑噩噩,通过修行未来就能变得更加智慧;我现在没教育好子女,等他们长大就好了……当我们期待出现时,心理上的明天就出现了。
心理上的期待如果不在此刻去了解,不在此刻清除,即使有无数个“明天”也无法实现。心理上的“明天”只是头脑找到的一个完美借口,这些自欺欺人的把戏在事实面前苍白无力。
如果说心理上的明天根本不存在,你会不会觉得难以置信?的确,对所有人来说,明天太过重要了。但是,事实怎样呢,它只不过是头脑中支离破碎的记忆投射出的一个虚幻概念而已。(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参看文章《观自在(5)——心理世界的时间存在吗?》)。
如果心理上没有“明天”,没有了期待,人会不会变成行尸走肉?恰恰相反,我们现在被无数个“明天”牵着鼻子走,才是机械的、麻木的,与僵尸无异。那些“明天”本质上就是陈腐过去的投射,看清这个事实之后,才能真正挣脱它的束缚,让生命呈现出一种鲜活的自由状态。
如何能让每一天都很完满,不对明天充满期待呢?如果这么问,是不是内心又多了一个新的期待?渴望找到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且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答案,这怎么可能呢?生活永远属于自己,只要自己敞开心扉,睁开双眼,认真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才会发现适合自己最恰当的行动。即使有人告诉你答案,千万不要相信,因为一旦认同,就会去模仿,而模仿只能让行动变得机械、麻木,毫无生机,这其中怎么可能有完满呢?
(三)让心灵彻底解放,才能真正地活
我们尝试花一天时间彻底放空一下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关掉手机,放下所有未做完的事情,忘掉所有烦恼和负担,不循规蹈矩地生活,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去评价人和事儿,内心不被任何已知的东西占据,像一个孩子天真而无知,让过去在这一天做个终结,生活完全重新启动。不要想象,去尝试吧,也许会对“死亡即重生”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
抛弃掉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远景、期待和欲望吧,如果头脑深陷其中,就只能把目光投向明天,而不是现在。希望在“明天”能够实现、获得、成就或者征服它们,那么,现在的行动就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变得局限和不完整,自然也就没有自由。
真正的死亡来临会怎样,它什么时候到来,以什么样的方式降临,我们都不知道,但这个重要吗?它只是漫长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瞬间而已,而对它的各种猜测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却几乎伴随了我们一生,消耗了大量美好时光,让我们无法自由地生活,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当我们真正看清了“死亡”的来龙去脉,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不在了。死亡,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需要面临的众多恐惧内容之一,而其他的恐惧同样可以像了解死亡一样,一旦看清,便随之消失。尽管在我们头脑中潜伏着各种恐怖记忆,但不用担心,只要肯揪出来和它们较较真儿,就会发现它们都是纸老虎,不堪一击。
要彻底摆脱恐惧困扰,唯有把每一天、每一刻都过得圆满充实,让生命中每个瞬间都迸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让念头没有任何可乘之机,没有制造恐惧的缝隙,只有这样,心灵才能获得彻底解放,从而自由绽放。
引用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解析彩虹》中的一段话:
“我们都会死,因此我们都是幸运儿。绝大多数人,永不会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出生过,那些本有可能取代我的位置,但是实际上从未见过天日的人,数量多过阿拉伯的沙粒,那些从未出生的魂灵中,定然有超越济慈的诗人,比牛顿更卓越的科学家。”
换个角度看死亡,生命是不是会变成另一幅模样?它遍布着自由和活力,没有痛苦和恐惧。
结语
恐惧,伴随了人类漫漫数十万年,它像一个无法摆脱的魔咒深深地钳制着每一个人,在它面前,我们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任其摆布。
然而,这些恐惧都源自人类错误的认知和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且冥顽不化,一错再错。马克·吐温曾说,“这个世界的问题不是人们知道得太少,而是人们知道太多跟事实并不相符的东西。”这句话特别适用于“恐惧”,那些和事实不符或者无关的东西正是引发恐惧的根源,它们不是任何其他,就是那个性化十足的心理记忆,就是“自我”。
解铃还须系铃人,人类若想彻底走出恐惧的陷阱只有依靠自己,别无他路。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反思人类发展进程中走过的弯路和经历的苦难,学会了心怀悲悯地关爱生命,关注自身未来的命运。自我是恐惧的根源,那么就从了解自我开始,这不仅是智慧的开端,亦即恐惧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