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为何爱逛“青楼”?
古代许多有名的诗人,像杜牧、白居易、王之涣、高适等,还有清代的龚自珍,都是青楼的常客。但是一提起青楼,有人就马上把他与妓院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在古代,“青楼”一词本是指富贵人家豪华雅致的青砖小楼,因富贵人家的姬妾与家妓大都住在在些青楼里,这里也就成了风流才子,达官显要的聚集场所,到了后代,渐渐地就有人把他们等同于古代的妓院了。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青楼里的女子,大多数都是艺伎或歌伎,他们一般是不卖身的,她们因为种种的原因,流落于这种场所,她们希冀能凭着自己的才艺,博的大户人家公子的青睐,进而嫁出去。
青楼对入驻的女子一般会要求很高,姿色自然是不用说,这个应该是第一硬件,其次要求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这些不能说是样样精通吧,至少也要不逊于常人。古代的诗人为何要频频地出入青楼呢,他们到那里去寻找什么,是去放飞青春的梦想,还是去释放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古代诗歌的传播途径,一般情况下,诗人写出的诗歌,要想广泛的传播,不外乎有三种传播途径:
一是被皇帝或身居高位的人推崇,这是诗歌传播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连皇帝都喜欢的诗人,谁还会说他的诗不好,但是能被皇帝或当时的掌权者认可,是很难的事情。
二是在各种墙壁上题诗,特别是路口的墙壁上,还有就是风景区的墙壁上,就类似于现代人的那个“某某某到此一游”。不过在古代,这种行为方式是受尊重和认可的,因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最开始都是在墙壁上出现的,像崔颢的《黄鹤楼》,已成千古名篇。
第三种则是青楼女子的传唱,古代的诗歌是要吟唱的,就像现在的歌词,然后配上去曲子,就可以吟唱了,不是现在人那样吟诵。在当时,一首诗歌能流传多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首诗歌的首唱是谁,如果是由当时比较有名的,比如像苏小小、董小宛、杜十娘、李香君这些人来吟唱,保管会火的一塌糊涂。
因此,有许多诗人,在无法获得当时掌权者认可和推荐的情况下,只能去找名角给传唱,可是,能被名角传唱,却是很难的事情,那些名角的眼界甚高,不是什么人都能入她们的美瞳的。杜牧对此是深有体会,他的那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对当时情景最真实的一种写照。
杜牧这个级别的人,混迹于青楼十几年,才在这个圈子里略微有了些名声,当然这里面有他谦虚的地方,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竞争之激烈。
综上,古代的诗人,他们出没于青楼,不是像后人想象的那样,他们是为了交好这些青楼女子,在喝茶聊天,畅谈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同时,把自己的作品给推销出去,这才是他们逛青楼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