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遗传与环境,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它们赋予他目的与手段。他不单作为一个抽象观念的人而生活,而是作为他的家庭、他的种族、他的同胞以及他的同辈中的一员而生活;……他本人并不创造他的思想和价值标准,而是从其他人那里借过来。他的意识形态是他所处环境迫使他接受的。只有极少数的人具有产生新的原创性思想并且改变传统信条的天赋能力。
平凡的人不会去思索那些人生大问题。在大问题面前,他只是仰视他人的权威,他按老实人的行动方式去生活,正如羊群中的一只羊。正是这种心智上的惰性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凡人。——2.6章节《人的行动的个性和变动性》
批注
在作者之前的论述中,人的行动的理论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但这个理论并不谈及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他关于人的目的的看法:一个人,他打算为何而活,会受到其祖先遗传的影响,还会受到后天家庭、种族等影响。生在信仰某个宗教的家庭里,大概率也会信仰这个宗教;在电视剧《青山不墨》里,护林人希望他们的后代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山林。
这体现了生命的流动与生生不息。
但如作者所言,在大问题面前——作者所说的这个大问题,我觉得是人之活着的目的——如果只是沿着别人的路径,保持心智的惰性,大概率是要成为一个平凡人。
怎么能逃脱心智的惰性,我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看,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