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周都会来图书馆看余秀华的《无端欢喜》,不知为何,也许真的是有读者缘,第一次翻看此书时便一发不可收拾,深深的被其吸引。余秀华的文字真诚自然,简单质朴却又时时饱含哲理,没读几句便想记下在在处处的“金句”。
她说:“一个人的精神里至少有四分之一孔乙己。”说得多好,我只能想到这四个字来形容我看到这句话时的心情,哪个人不是靠着对自我的麻痹,对过去的释然,对现在的挣扎,和对未来的幻想中度日呢。至少四分之一,也许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痴,少一分则苦。不能活的太自我,也不能活的失去自我。当然,无我又是另一种境界。
以前对于余秀华的了解还停留在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之间。觉得她个性,神秘,有天分,甚至面对镜头的话语还有些粗俗。但是现在认真的每一句看了她的文章之后,却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她的个性只是平凡人对生活的渴望,你我都有这样的时刻,只是到了这位特殊的人身上,从她口中表达了出来。现在再也不觉得她很神秘,可并没有减少我读她文字的喜爱,这样一个饱受人间之苦的女人,且不说同情这样的字眼,单论其处境与思想文字,我惭愧万分。历经怎样的磨难,有着怎样的感想,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文字。
现实中她也许绝望过,痛苦过,痛哭过,这只是我的猜测,但书中的描述又是那么真实,放佛是轻轻诉说着自己内心的点点滴滴,我相信她不是一个悲观的人。也许上苍给了她这样的身体,只是让她承接住如此纯粹的心灵,这样一颗滚烫的心不应该不被人看见。也许她宁愿不被人看见,可在文字中,她又从未后悔拥有如此人生。“我爱死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生,行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具体表达已模糊,大致如此。读余的文字,只觉平静安然,却处处与我心有戚戚焉。
“人间有很多不幸,婚姻是其中之一”。不曾经历,却能观察想象,没有对人生深切的体会,又怎能作出这样的结论。到底是婚姻成就了余秀华,还是余秀华成就了婚姻,一语道破了人生诸苦之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哪一种苦凡夫又逃得过,纵使万事胜意,终不免黄土一堆。又何谈天长地久。也许抓住了瞬间,就留住了永恒。她的文字中处处是瞬间,可以整天对着房间的几棵植物,却毫不觉得枯燥烦闷,若不是深爱泥土,怎能嗅到泥土的芬芳。还有什么比泥土更能让人觉得踏实呢。
生命的辽阔总是让人心神荡漾,于是有了活下去的梦想和热情,于是奋力爱这春天,如同明明知道爱情没有好结果一样还会认真去爱一个人,生命就是这么可爱。用她这段文字来结束我对她浅尝辄止的理解,也许是对她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