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传》中,作者赛琳娜·黑斯廷斯调动了女人的八卦神力,旁征博引。最终,她小手一挥,写道:毛姆是以下标签总和!
孤僻的孩子,医学院的学生,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放荡不羁的巴黎浪子,成功的伦敦西区戏剧家,英国社会名流,一战时在弗兰德斯前线的救护车驾驶员,二战时的宣传家,间谍,同性恋者,跟别人的妻子私通的丈夫,靠细胞组织疗法保持活力的传奇人物,企图不让女儿继承财产而收养他的情人秘书的固执老头。
《毛姆传》赛琳娜•黑斯廷斯 著
赛琳娜•黑斯廷斯 Selina Hastings,英国著名传记作家,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评委
弃医从文?间谍?同性恋?……
一口气读完毛姆 Tags 不禁有些发愣,最最重要的是本应闪着金光的“作家”二字哪儿去了?或许是因为他的一生太过精彩,竟然连“作家身份”都插不上队?
毛姆与“爱人”
不喜欢看戏的助产士不是好作家
1874 年,毛姆出生于法国巴黎,未至十岁时因双亲相继离世,回到英国受伯父抚养。
回到英国的毛姆拒不顺从伯父让他就读牛津大学的安排,进入伦敦为贫民服务的圣托马斯教学医院学医。
医学院实习繁忙,3 年级的毛姆曾在 3 个星期中作为助产医师接生了 63个婴儿。在学满 5 年后,他拿到了妇产科执业执照。
在这个阶段,毛姆课余坚持观戏、记录感悟,为他的创作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文学艺术基础。
弃医从文
提起弃医从文,家喻户晓的代表人物当属鲁迅、渡边纯一。前者因更远大的抱负弃医从文,后者因为更爱好文学,看中精神领域和创作从而跨界从文。
粗劣考量,毛姆应该划入后者阵营。
毛姆
1897 年,他根据自己在伦敦兰贝斯贫民区做助产医师的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这本书销量喜人,初版两周售罄,成为毛姆决心弃医从文的契机。“决心要把自己印记在这个时代上。”
毛姆曾说:“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青年毛姆
从口吃到跛足
失去双亲的毛姆进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因为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开口时“像打字机的字母键一样发出一种啧啧的声音”,因此经常受到大孩子的霸凌和欺负,有时遭到无端羞辱。
口吃也让他的从医之路并不一帆风顺,加之毛姆的祖父与父亲皆为律师,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为人子孙的毛姆反而患有口吃,就更显得像是造物主开下的一个天大的玩笑。
青年毛姆
这几段凄清的经历,给自尊心很强的毛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同时让他变得敏感、内向。
同时,残疾也成为毛姆作品的创作素材。《人生的枷锁》中,角色菲利皮·凯里患有先天跛足,他敏感执拗,自我折磨。后世的毛姆研究者认为,年轻的菲利普的跛足,正是毛姆一生中口吃的小说式表达。
他本人曾向人坦言:“你首先应该了解的一点,就是我的一生和我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我的口吃的影响分不开。”
不想做司机的间谍不是好作家
1914 年初夏,毛姆写完《人性的枷锁》开始度假,6 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毛姆因年纪过大不能入伍,正巧红十字会招募人员,他立刻报名成为翻译。在发现前线更需要司机后,他返回英国学习驾驶,两周后再上前线。
电影《揭秘毛姆》海报
1915 年因女儿出生,毛姆离开救护队。因既有“知名作家的名望,又通晓 6 种语言和欧洲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英国特工高层的安排下,毛姆开始接触间谍工作。1917 年 3 月,俄国沙皇倒台,新成立了临时政府,毛姆与间谍工作契合的个人条件使他再度为英情报工作高层应召,投身间谍工作。
“在这里工作唤起了我心里的两种灵感,”毛姆在回忆录中说,“我学会了如何误导跟踪者,学会了谍报员如何在难以置信的场合以机密巧妙的方式交谈、以神秘莫测的方式传递消息或将情报带过边境。毫无疑问,这些方式既重要又必要,而且酷似小说情节,经常将我带离战争的现实。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写书的素材,或许将来哪天我能够用上。”
大战结束后,毛姆即写作《英国特工》,成为间谍小说史上里程碑的作品。
四分之一喜欢男人
毛姆自称“四分之三喜欢女人,只有四分之一喜欢男人”,而实际上,他称自己的妻子“她把我的生活变成了地狱”,英俊、充满激情的杰拉德·哈克斯顿才是他终生挚爱。
杰拉德·费德里克·哈克斯顿出生于 1892 年 10 月 6 日,1914 年在战场与毛姆相识
毛姆的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过我尽力想说服自己是四分之三正常,四分之一同性恋。那是我最大的错误。”这是因为作家王尔德被同性恋男友家人告发的事件后,同性情感在伦敦大受制约。
《毛姆传》作者赛琳娜·黑斯廷斯说:“这是他头一次完全美好、完全恰当的爱情。”
在《毛姆一生最爱的男人》一文中,作者简述毛姆与杰拉德浪漫的相遇:
1914 年 10 月,正值一战期间,杰拉德和毛姆碰巧都在当地一座城堡里的临时医院工作,杰拉德认出了这位著名的剧作家,他在报纸上见过毛姆的照片。当时毛姆正在安慰一个受了重伤的英国士兵,那个士兵喊着要水喝,但医生禁止他喝水。
“对不起,我能帮你做点别的吗?给你家里写封信?”“写信?”那个士兵嘲笑他,讨厌地模仿毛姆的口音,“这辈子都别想!”就在这时,杰拉德走了过来,递给那人一支烟,给他讲了几个黄色笑话,把他的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开。
当晚,他和毛姆站在俯看花园的阳台上,聊战争结束后做什么。毛姆说他想写作,想旅行。杰拉德想要什么?他问。“从你那儿,还是从生活中?”这个青年语带挑逗地反问道。“也许二者都有。”毛姆回答,“也许到头来是一回事。”哈克斯顿毫不犹豫地表明,他感兴趣的是“娱乐和游戏……有人照顾我,给我买衣服,带我参加聚会。”这之后,两个男人来到杰拉德的房间,他有一瓶杜松子酒,“这就是一切的开始。”
杰拉德去世后,毛姆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那些四处游荡的时光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写的东西都和他有关,哪怕只是他帮我打的手稿。
已经 70 岁的毛姆伤心欲绝,葬礼过后,他几乎无法回到他法国的玛莱斯科别墅继续生活。
毛姆和朋友们在玛莱斯科别墅
毛姆与中国
在严肃文学家辈出的西方,毛姆的作品既不够沉重,又太过成功畅销。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在文章里说,毛姆下笔全是陈词滥调,他确信毛姆是个二流作家。或者更狠更社会的,英裔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评论毛姆:日复一日按斤按两地产出三流文字。
英国文学评论界对毛姆的轻视显而易见,不过,毛姆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人中无疑受尽欢迎。
张爱玲对毛姆心有偏爱,当年周瘦鹃初读《沉香屑——第二炉香》后,曾告诉张爱玲这个作品很像毛姆,张爱玲“心悦诚服”。后来张爱玲更多次谈到自己嗜读毛姆的作品,尤其是在短篇小说《浮花浪蕊》中,更是对毛姆念念不忘。
木心更对毛姆一见钟情,一看就狂喜:
童年的朋友,像童年的衣服,长大就穿不上了。写得多好。一句话,头脑、心肠、才能,全都有了。
1965 年 12 月 15 日,91 岁高龄的毛姆在法国去世,骨灰运回英国,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墓内。
人们关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候,他抬头看见了月亮;在人们都望月抒情的时候,他低头看到了六便士里的俗世人性。他去世后,作品在世界各地依然不断被翻译被再版,他的叛经离道和毒舌让他在各个时代都有着致命的魅力。
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总结道:“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诚心的奉献使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也最多产的作家。可以这么说,他将再次抓住未来几代人的心,他的位置稳如磐石:萨默塞特•毛姆,一个伟大的讲故事的人。”
关于毛姆,你还可以了解更多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你要对付的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作者: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呼呼往灵魂里灌着寒风,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就算你是太阳一样完美正圆形,可是我心里的缺口,或许恰恰是个歪歪扭扭的锯齿形,你填不了。
作者:[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