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①-3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夫如是。如果做到了这个样子。它承接上文,做到了什么样子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要担心少,也不要担心贫困,该担忧的是否平均分配,别人是否安心。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只要分配的合理就没有贫,只要是和乐的就不担心少,只要是安定的就不会有危险。所以一个家庭中如此,一个团队当中如此,一个诸侯国亦如此。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如果做到了这个样子,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我们就需要增加自己的文德,让远方的人自己来。文德,指的是文化、仁德、礼仪。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我们做到了以上这个样子,和乐的,安定的,但是远者是不会来归服的,因为我们还达不到优秀,没有让自己变得更好。
比如说一个家庭,安定的,和谐的,还不足以让他人向往;比如说一个团队,你现在自己内部平均,人心安稳,安定和谐,但不足以让别人听到你这里足够好,而前来归服;一个诸侯国更是如此,你自己内部是安定的,是稳定的,是和谐的,这是基本的要求,有这个要求以后,别人未必来归服。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加上修文德以来之,别人自然就会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
我们举历史上的例子,比如说文王。文王在商朝时期就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国土,就是因为文德修的更好,所以别人听说这里文德修得更好,自然就愿意来归服。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人也是一样的。当你自己达到了基本的要求,说跟在你身边的人比较安定,比较和乐,这个时候还不够,这只是稳定了当下的内部。那接下来修文德,需要你有更好的德行,有文化、有礼仪,这个时候远方的人自然会来归服,也就是近者悦、远者来。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远方的人来到这里,到了这里以后自然就是安定的。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关键之所在,就在于修文德以来之。当你用文德吸引他人来到这里,他是自愿的,来了以后它自然就是安稳的,自然就是安定的。如果像季氏一样,用武力去解决问题,是没有作用的。
这个道理在生活当中也是同样的实用。比如说一个人做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别人心甘情愿被吸引而来,来到这里他的心就是安定的。如果不是被吸引而来的,我们是用强力强扭,或者用利益诱惑而来,即使来了以后心也是不安定的,不安定则不长久。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孔夫子说到了两个人,子路和冉求。相夫子,就是指他们两个所做的事情。相,就是帮助夫子,这里的夫子指的是季孙氏。子路和冉求在季孙那里做家臣,你帮助他做事情,自然是要有为臣之道的。而今天你们两个所做的事情,远方的人不服气,所以不愿归服,自然就不愿意来到这里。如何才能归服呢?我们刚才讲到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你们相夫子,给季氏做家臣,应该劝他修文德,用文化和礼仪去吸引他人,则远人自然归服。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邦,指的是鲁国。鲁国现在是分崩离析的,你们也不能帮着守住。我们之前讲到过,鲁国的政权分成四份。季氏占了四分之二,孟孙氏占了四分之一,叔孙氏占了四分之一。而鲁国的国君是没有实权的,都是三桓在专政。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就是谋划、发动。干戈,是指的战争,用武力兵力去解决问题。这里整个这段话,说子路和冉求在季氏那里做事情,不能让季氏修文德,远方的人来归服,整个鲁国分崩离析的状态。这些内忧你们不去解决,还在邦内去动武力,用战争去解决问题。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之前前文提到过,冉求讲季氏为何要攻打颛臾?因为今天不取,将来恐为子孙的忧患。所以这里孔夫子讲了,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也就是不在外,不在其他的小国家。
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是代指。萧墙既指矮墙,指屏障、指宫墙也是指屏风。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以前宫墙,进到正殿它有一道矮墙,这道矮墙是一个屏障。进了这道矮墙是要肃然起敬的,因为里面是议论国事之地。
再比如说国君所住的地方,进到国君这个地方有一个屏风,进了屏风就要肃然起敬的。这里的萧墙指的是鲁国政权内部的问题,所以季孙氏的忧患并不在外,不在颛臾,不在其他的附属国,是你内部的政权出了问题。首先鲁国的政权四分五裂,国君并没有实权。其二,三桓的家臣多有谋动之心。其三,讲到这些辅助之臣,并没有帮助解决内在的问题,也没有去修文德,反而要大动干戈于外,这些才是季孙氏真正的隐患。
我们从这一段话当中,来延伸第一个思维,我们看看圣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孔夫子三次直呼冉求的名字,都是因为冉求的过错,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思维方式。看看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事情,我们先去说别人的责任和问题。比如说这是季孙氏想要去攻打颛臾。我与子路两个人是不同意的,向外开始推卸责任。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在一个企业当中做了一个事情没有做好。领导让我这么做的,我提了建议他并没有听从,所以并不怪我啊;我也不是没有想好好工作,只是因为我现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在我一没有文凭,二没技术,我上哪里去找一个好的工作呢?是这个时代没有给我机会;我也不是没有想好好的教育孩子,孩子他实在是他不听话了。并且他学的知识我也不懂啊,我要怎么去教他;我很想维护好这段婚姻,这段感情,可是对方完全不听我的,并且他也从来不理我。你看我们的种种思维导向,都是指向外。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都觉得是他人的问题,而自己并没有什么过错。
可是圣人的思维不一样。孔夫子一直在说,冉求和子路两个人的问题,季孙氏固有他的错,但是你们两个人没有做到为臣之道,你们并没有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你们并没有用道、用仁、用德去劝谏季孙氏,让他以文德征服远人。所以这种思维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学会,遇事情的时候,我们先思考自己还有哪里不足,自己还有哪里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能改变什么,从自身开始做起。
我们再来延伸第二个思维,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即使我们做到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个只是基础,但是远人是不会来归服的,因为我们还不够优秀,还没有变得更好。
一个人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总会感叹,说我也没做什么坏事,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他人,我并没有做什么过错的事情,我怎么现在当下的生活还不够好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这句话了,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我们没做什么坏事,但是我们做了什么好事吗?我们虽然没有伤害到他人,但是帮助过他人吗?我们有努力地去学习提升自己的智慧吗?所以一个人要想变得更优秀,我们做好基础是不够的,还要让自己提升,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帮助更多的人。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思维了,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无论你要来什么,我想要来更多的朋友,来更多的财富,来更多的事业,来更多的感情,来更多的智慧都一样。需要修文德以来之,增加我们自己的仁德,学习礼仪,懂得恭敬地对待他人,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智慧,我们想要的一切他是自然而来的。因为他是靠我们的优秀吸引而来,来的他是自愿的。如果不是自愿的,强求而来,必将有隐患。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夫妻之间,你要求是没有用的,你要求他不许与异性来往,要求他每天汇报,他在做什么事情,要求他对我们的感情专一,我们的要求怎么会有力量呢?可是如果是我们自己更优秀,对方心甘情愿的去做这件事情,这个时候他的人心是稳定的,他的人心安定才没有隐患。
比如说孩子也是一样的。你不停地要求他学习,学习什么样的技能,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你要求他去做什么样的工作,你要求他结婚生子,可并不是他自愿的,这里面就会有不安定因素,就会产生隐患。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引导对方,让他自愿地去做一件事情,这个时候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