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热点足够的书,作者是罗宾.蔡斯,Zipcar的创始人,目标是将租车变得简单易行,就像人们从ATM机里取钱一样简单。2013年,Zipcar被汽车租赁服务公司安飞士以约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除此之外,她还是一名连续创业者。
2007年,罗宾•蔡斯创立了的第二家公司GoLoco,该公司致力于乘车共享业务。
2011年,她在法国创立的Buzzcar,使法国700多家私家车车主能够为7万名会员提供服务。
2012年,她又在葡萄牙创立了汽车通讯公司Veniam Works。
虽然罗宾.蔡斯创办的企业知名度远没有uber、airbnb、滴滴这些独角兽大,但她对共享模式的尝试之早,可以说是共享模式的鼻祖。
什么是共享经济
中国用户对共享经济这个概念从陌生到熟悉,要得益于滴滴、快递、uber的网约车大战。这种通过个人共享出行资源的方式,大大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提高出行效率。
在滴滴一统国内市场之后,甚至成了共享经济的代名词。
其实这只是共享经济模式的一种,书里给出了广义上共享经济所要满足的三要素:
过剩产能:利用过剩产能实现实际的经济效益。
共享平台: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建立共享平台,使分享变得简单易行。
人人参与:个人是具有影响力的合作者。
仔细理解后,发现我们早就在使用基于共享模式下的服务,比如:电子商务,提供平台以整合商品的方式,释放线下交易的过剩产能;社交工具,提供平台以分割时间的方式,释放手机使用的过剩产能;搜索功能,提供平台以开放数据的方式,释放线上内容的过剩产能。
不过对于真正的共享经济来说,书中更强调“个人”在其中的重要性。
既是产品的消费者,还可以提供本地化、专业化、多样化的产品服务。
不在受时间、地点、合同的限制提供服务。
可以获得经济收益。
一句话,个人才是过剩产能的释放载体。
共享经济,很美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习惯的是雇人把产品生产出来,再雇人把产品卖出去,并对人和产品100%掌控。
现在看,这种模式在资源普遍匮乏的大环境下,显得浪费且无效率。
同时当下的年轻人对于时间成本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导致他们开始对产品服务的及时性要求变高。
就像书中所说:
年轻人消费的特点是什么呢?体验,体验,还是体验。因此分享型经济实际上就是体验型经济,更具体地说是“马上体验”经济:马上要用,马上就得拿到;用多少,就付多少。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来说,资产正变得越来越失重,往往是不求拥有,只求使用。
同样,作为服务提供者,既然可以自由掌握时间和对应的收益,为什么还要呆在一个地方,花费固定时间去挣一份原本就不高的工资。
共享经济的意义,是个体将过去浪费掉的过剩产能进行再利用,从而替代传统的生产力,并以此获得收益。
“因为过剩,不需要再生产,所以环保;因为过剩,“顾客就是上帝”变成了“顾客也是服务者”。
共享经济,看上去很美
不同于这本书过于看好「共享经济」的主旋律。
我反要唱衰一下,因为在共享经济三要素中存在一个伪命题:共享平台。
既然个人是过剩产能的释放载体,那么共享平台就是过剩产能释放的连接器,这需要平台满足几个要求:
门槛低,低成本的为个人提供连接服务。
既要维持开放性去连接更多的人,又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去维护平台次序。
平台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
现在的共享平台需要企业去搭建和运营,无论在哪种经济模式下,这终归是一门生意,只要遵循这套逻辑,相应的冲突就不可避免。
冲突一
对于平台来说,一定追求市场最大化,服务提供者越多,就意味着消费者越多。
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市场蛋糕就这么大,进来的人多了,吃到的蛋糕就少了。
并且平台对全职投入的个体没有合同契约,也就没有义务提供任何基于社会福利的保障,满足不了最低生活需求的个体只有选择退出。
冲突二
平台的门槛会随着体量增大而越来越高,用户越多,失控的因素就会增多,难免会出现钻漏洞的情况。而平台的调整措施只会顾“大局”,没办法做到平衡每一个“个体”。尤其当平台有机会“垄断”后,一切模式回归传统,平台掌握着生杀大权,所谓共享开放也变成了在封闭平台下的「假开放」。
冲突三
一旦发现平台有利可图,而且还很可观,就会出现大量人为创造的「过剩产能」。
本质上就成了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共享经济的意义何在?!
所以只有等共享平台所需要的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模式存在,就像互联网和WIFI技术一样,而不是一门用于盈利的生意时,共享经济的发展才不会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