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朱子教人读书法,其实人人尽能,真是平易,而其陈义之深美,却可使人终身研玩不尽。”
钱穆先生所提到的“读书法”,记载在《朱子读书法》这一本书中。它是由朱熹的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朱熹一生实践而得出的读书真知。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够领悟到朱熹那种迥然不同的读书方法。
由于这本书是通过对话的形式阐释朱熹的读书经历,那么我也将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说明本书中所要传达的意思。
一天,风和日丽,天朗气清。
朱子坐在堂中看书,大弟子手拿一本《论语》,从堂外走来。到朱子近前,恭敬行礼。
“夫子,我有一个问题老是想不通?”大弟子满脸愁容。
“什么问题?”朱子随和的说。
大弟子说:“到底怎样读书才能更快的掌握书中的知识?”
朱子看到他手上拿着的《论语》,说:“你《论语》看的怎么样?”
“我这几天都看了三遍,还是不太理解。”大弟子晃了晃手上的书。
朱子微微一笑说:“你太急了,看书首先要做到循序渐进。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根据自己的能力规定每天读几页,读一本书的时间可以延长,但具体每一个就必须抓紧。一句话没看完不看下一句,一段话没弄懂不看下一段。要反复对照各家的解释,一定要弄清楚才行。书一定要彻底理解了才去看下一本,如果只顾贪多,而不去思考书中的含义。不仅浪费了时间,更会造成思想混乱。”
大弟子有些吃惊:“这么严重吗?”
朱子说:“这还是其次。有不少人读了许多书,就自认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心浮气躁,不可一世。平常时,这些人不好好理解书本的知识。突然遇到问题,惊恐之下再去解决,做事便失去了分寸而且没有条理,慌张急躁。最终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我明白了,夫子。可要是读一本书仍有空余的精力,能不能在看一本?”大弟子说。
“可以拿一本自己已经读过的书来看。这样你的精力不会太分散,而且还能温故知新。”朱子顿了顿说:“再看第三本书的话,就太多了。”
大弟子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夫子,看书认真研读就够了吗?”
“不,在你研习书本时,更要熟读精思。”朱子看看窗外,接着说:“看书先要熟练诵读,像是从自己口中说话一样。书只有熟读,才能记在心头。进而再精心思考,让书中的意思与我心中所思考的没有区别。时时思索,就能有所领悟。”
“如果我的观点跟书中观点不一样怎么办?”大弟子问道。
朱子说:“看到有争议的地方,先不要急于做出取舍,不要用自己的观念去猜测书中的意思。应该使自己平静下来,排除内心的杂念,虚心接受书中的知识加以体会,这就是虚心涵泳。”
朱子起身走到窗边,继续说道:“根据书中的观点去推导,分析它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没有道理的地方,一般容易看出来。还可以看别人是如何评价书中观点的,拿别人的观点互相追问反驳,看书中道理是否站得住脚,从而判断对错。”
大弟子听完很高兴:“做完这些,那以后就不怕理解不了书中含义了。”
“还不够。”朱子说:“这只不过是记住了知识,还不能算完全学到了。”
朱子没等大弟子开口,说:“凡是读书,都要懂得切己体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亲身践行。这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曾子的‘三省吾身’是同样的道理。”
说到这里,朱子叹了一口气:“可惜,现在的人读书只为科考,只为名利。做表面功夫给别人看,修养自身的太少了。”
朱子叹气,大弟子也跟着忧愁起来。沉默了一阵,大弟子见朱子没有再说话,便悄悄地退了出去。
正当大弟子走到门口时,背后传来朱子的声音:“你知道欧阳公(欧阳修)的三上吧?”
大弟子转身回来说:“是枕头上、马背上、厕所上吗?”
朱子点了点头:“嗯,刚好我这里有一个‘三到’教给你。”
大弟子行礼说:“夫子请讲。”
朱子重新坐回到位子上,脸上恢复了平时随和的样貌。看着大弟子说:“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所以,记住这三到,将来你读书便会事半功倍。”
“我记住了。”大弟子再次行礼,退出去。
朱子还想说些什么,但看到大弟子已快出大堂,便小声说了句:“韶华易逝,时不待人。你一定要努力读书,方不虚度一生。”
大弟子似乎听到了他说的,转身行了一个大礼,退出堂外。
大弟子刚走没多久,堂内传出了悠悠的朗诵之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