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雏鸟追逐本心:那些年想实现的和正在实现的梦
2016-10-10 10:22:08
活着活着,就成了如今的样子。
“我想考研深造去,你知道的,这年头竞争这么激烈,没个好文凭,市场的济济人才分分钟把你给秒杀”。
“唉,这工作真的做不下去了,每天加班工资不涨不说,老板还天天不给好脸色,同事也不是省油的灯,可是你说我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啊?我都不知道什么行业前景好,悲桑!”
"愁死了,你说我二十七八了怎么还找不到男朋友啊,马上又到年底了,家里人隔三差五就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带男朋友回家,不然年假就变成相亲假了,OMG"。
回忆过去,那些曾经我最喜欢的、最常做的事,慢慢演变成如今仍旧喜欢却不常做甚至很久都没做的奢侈。
喜欢一首歌,会把完整的歌词抄录在精美的本子上,然后花几分钟导入脑海,在心情或好或坏的时候放声高歌亦或低声浅唱,偶尔灵感突致,编个曲,变个奏。不管好不好,自己唱着顺口悦心就行。
看到一副美图,心中画意油然生起,随即准备纯白的画纸,五彩的颜料,灰黑的铅笔,然后一头扎进另一个世界,几个小时后,图纸从无到有,从灰黑一片到色彩斑斓,甚是自足!
翻开字帖,毛笔的、钢笔的,总是会被那形体各异的字体吸引,与其相比,她们是孔雀毛,而我的只能算个狗尾巴草,但那又怎样?
突然想起SHE的《不想长大》里面的那句歌词“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她(他、它)”。
什么时候我们的选择和行动被社会的衡量标准所束缚?什么时候我们的本心渐行渐远?什么时候我们做一件事的理由不再是“我喜欢”的本心和热情,而变成了“这有用”的目的和功力?
很喜欢这样一段话:生活就是要贴着自己的性情走,你是什么人就拿什么强调,别跟别人去凑热闹。凑热闹,热闹终归不是你的。不眼红别人,不抱怨自己,走一条自己的路,越是安静,越能听到自己与外界召唤灵魂的东西。
毕业一年零两个月,工作刚好九个月。毕业后的这一年零两个月里,有过惶恐,不安,困惑,迷茫,煎熬,痛苦,不过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此起彼伏的心绪,我才开始更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更加笃定心中的那份坚持,慢慢地从迷雾中走出来,找到那条未知却不茫然的道路。
读过林特特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和宁远的《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会发现,这两本书都有相通之处:寻找本真,发现自我,以一种“我的世界和他人无关”的态度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梦想”这个话题从未被掩埋,永远都是时代的潮流。“你的梦想是什么”?每一个人内心都有那么一个梦想,也许听起来不那么伟大,但只和自己有关。
小学的时候,跟自己说要成为一名戏剧演员,俗称“戏子”。我生长的村庄戏剧氛围特别浓重,每家每户几乎都有那么几个戏剧演员,因为那时电视还没普及,仅有的黑白电视也就那么三两个电视台,所以“看戏”成了我童年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尽管至今我都分不清哪些是京剧,越剧或是黄梅戏。记得那时,我们邻家几个小弟小妹搬着自家凳子,兴高采烈地步行到距离家20来分钟的剧场看戏,有的时候一看就到了凌晨一两点,虽有倦意,却不舍也不愿离开。
渐渐长大到初中,中考是我们唯一奋斗的方向。而“成为戏子”成了村里那些家长不肯供小孩读书,让他们以此谋生的饭碗,在外界眼里,这是没有出息的。而我也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看戏不再成为我生活的部分,一心一意只为那所谓决定着人生命运的中考,坚持了两年的画画也一并弃之,抛入脑后。
从初中开始,“我”好像不再是“我”。我做的每件事看上去都是对的,却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离自己的初心越来越远,最后发现,想找回当初的那个自己已经不是件易事了。七年的中高考奋斗史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条主线。
后来也许是看到电视里面的女总裁很酷很帅气,于是我梦想着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一个“女强人”,可以叱咤商场。然而随着自身的成长和经历,我发现“女强人”和我的性情不合,而它对我的吸引力也渐渐分散,飘散四方。
毕业后的这一年多里,我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思考了很多问题,我开始试着去勾勒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不再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怀疑,只想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走,我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我想,也许走着走着就能见到曙光哩。
这个世界不缺有想法的人,但缺有想法并付出行动而且持之以恒的人。有想法就去做吧,做之前问问自己这是社会要求对你的绑架,还是埋在内心深处原本就存在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