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4-3-1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白话】孔子说:有德之人说出来的话,必定是嘉言善语,然而讲得头头是道的人却未必有德。有仁之人必定有勇,而勇敢的人,却未必有仁。
【思考之一】两对四种人是什么关系?何为德言仁勇?
本章,夫子讲了两对四种人:有德者与有言者,仁者与勇者。四种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前者一定是后者,而后者却未必是前者。
清人周大璋曰:“此见本可该末,末不可该本,使人知所重。”本可以概括、包含、具备末,而末则不能具备本,此章是教人知本务本。清儒刘宗周曰:“多言贼德,乱勇害仁,甚矣言与勇之不足贵也,故君子务本。”
《论语正义》曰:“德不以言见,仁不以勇见,而此云“必有”者,就人才性所发,见推之也。若夫有言者,或但口给以御人,勇者或但逞血气之强,故知有言者不必有德,勇者不必有仁也。”德不能以言语来判断,仁也不能以勇来论断,孔子之所以说“必有”,是就人的本性体现来推断的。有好的言语者,也可能是巧言令色的“口给”之人,勇敢者也可能是逞强好胜血气之勇。所以说,有言者不必有德,勇者不必有仁。
宋儒陈祥道也说:“德,至静也,其发则为言;仁,至柔也,其动则为勇。颜子善言德行,有德者必有言也;子贡能言不能讷,有言者不必有德也。比干杀身以求仁,仁者必有勇也;子路能勇不能怯,勇者不必有仁也。盖君子自得则为德,应物则为言,爱人则为仁,恶人之害则为勇。”像颜渊那样有德行也有善言的人,子贡则是能言善辩却不能收敛的人。比干是为了道义而杀身成仁的仁者,子路则是能有勇气而不能避险的人。所以,君子行有所得就是德,为了应对则是言,能爱人及物就是仁,仅仅厌恶别人的过错就是勇。
【思考之二】您认为做事的动机和方式,哪个最重要?为什么?
做事的动机和方式之中,动机更重要。
因为仁德最核心的特征是——凡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纯粹是以利他为出发点。孔子对很多看似难得的品行,都不认为那是仁的理由,大概是因为看到其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夹杂了私欲或偏党。因此,想成就仁德的人,就一定要在起心动念上着眼,不能把似是而非的东西或者表面的现象当成仁德。
有德行的人,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秉持道德原则,又懂得应时顺势、通权达变,所说言语既符顺道义,又合于情势,于人于事皆有价值、有意义。比如《先进篇》孔子对闵子骞的赞许“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反过来,能说出有意义、有价值的言语的人,并不一定就有德行。或者是随口一说,自己也没有认真对待,更没有实践过,甚至可能自己都不一定相信。说出来只是为了说服别人,或者表现自己。
孔老夫子反复教诫我们:“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巧言令色鲜矣仁”。再三劝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言辞欺骗,要踏踏实实地依照圣贤的指导去改变见解,依照圣贤的见解去践行,才能真正成为有德者,成就自己,也才能真实利益他人。
仁者必有勇,因为仁者无私,仁者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己任,所以当面临大节的时候,他一定会勇敢地站出来,一点也不会含糊,绝对不会违背自己的初心。所谓“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非有绝大的勇气和毅力,不足以达成其志,便不能成为仁者。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之勇,是可以以身殉道的。孟子也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以,仁者绝非文弱,而是有着大丈夫的勇悍。儒家讲仁、智、勇为三达德,一个真正的仁者必然具备大仁、大智、大勇。
但是如果仅仅是有勇气,却不符顺于仁义道德,自然不是仁者。即使奋不顾身,也只是无意义的匹夫之勇。像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像好勇斗狠不计后果者,即使为“打抱不平”而敢于与人争斗者,这些听起来似乎很正义、很有道理的“勇”,也未必跟仁挂得上钩,因为这种“勇”当中,或带着怨恨之气,或夹着偏党之心。孔子曾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而无礼则乱”等等。可见离开了义、离开了礼,以及离开能善辩义和礼的智慧,就不是仁者之勇。
有德和有仁,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表述的角度各有侧重。有德是指通过行道而有心得,德就是心头所积淀的美好品性;有仁是指有爱人、利人之心;在自他二者当中,仁者宁愿舍己利人。
德和仁是儒家修身的核心,是根本。没有德、没有仁,便不是真正的君子圣贤之道。不管有多么能言善辩,有多么勇悍意志,忽视了仁德,都不能算是君子。反之,始终把握仁德的根本,不断培植增长自己的仁德之心,良善言语、勇气毅力也会不断增长。
【思考之三】仁德是很纯粹的,你认为常人有可能修成那么纯的仁心吗?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仁德是很纯粹的,其最核心的特征是——凡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纯粹是以利他为出发点。因此,想成就仁德的人,就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着眼,不要把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仁德。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修成仁德,标准很高,常人要想修成自利利他那么纯的仁心,好像登天一样!
可是也别担心,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关键的下手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儒家的三达德,只要肯学习,就在靠近仁了;只要能身体力行,就靠近仁了;只要有知耻之心,就靠近了勇。更何况,孔子和弟子们还开示了那么多的德目,如“为仁由己”“非礼勿视听言动”“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等,只有我们“诚于中”,只要沾上一点两点,虽然那离仁德还有相当的距离差,但毫无疑问,那的确可以算做一个起点,只要继续提升即可,“吾欲仁斯仁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