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在四大核心素养中把文化自信列为首位,古代诗词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课标语)的重要载体,杜甫的诗更有集中的体现。在杜甫诗的教学中,引入群诗阅读,以诗解诗,拓展教学内容,深度解读诗歌情感,张老师做了有益尝试。
纵观整节课,除主体讲解《石壕吏》一课外,教者引进的助读群诗多达十首,当然大多数是杜甫诗的节选。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张老师引进的诗句的功用主要有四种。
1.渲染情感。蕴含丰富的情感是诗歌文本的特征之一。当引导学生读懂某些诗句,体味到文字中传达的某种情感时,适当引用作者在其他作品中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在教学中起到进一步渲染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强化这种情感体验,起到很好的助学效果。
张老师在“合理想象,还原对话”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还原文本中的“留白”,朗读演绎再现了吏“怒”妇“苦”的具体情形,此刻适时引入清代袁枚《马嵬》的诗句“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就很好地渲染了妇“苦”的凄凉情感和悲伤氛围。不过,此处教师应该点出原文写的是“夫妻别泪”,而不是吏“怒”妇“苦”的泪,当然渲染氛围的目的还是达到的。
在分析夜晚听到的哭声是谁时,天明登程告别,张老师引用杜甫《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诗句,通过“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来渲染此处杜甫夜里听到哭声的凄惨、内心的同情怜悯和难过。
2.拓展内容。为了丰富诗歌内容,扩大学生阅读感知的范围,增加对诗歌理解的深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引入同类型的文本作为助读资料,来拓展学生认知的广度,形成对文本内容思想等深刻的理解。
张老师在教学天明登前程“离别”时,补充了杜甫《垂老别》中诗句“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让学生知晓还有比这样的离别悲剧更凄惨的呢!老夫妻之间明知是“死别”却那样温情脉脉的关爱,是何等的令人动容,这样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可深化诗歌情感的理解。
在教学“有吏夜捉人”时,补充杜甫的《羌村三首》中“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的诗句,揭示了“年轻人都被征去当兵了”普遍而又寻常现实,使这一悲剧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为后文“苦难时代”伏笔,是教学内容上很有价值的补充。
3.类比解释。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往往要引进同类诗歌进行类比,目的在进一步补充解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社会现实的原因,从内容上也进一步得到印证,使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到强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得到深化。
在“感悟情怀”的教学环节,教师提供背景资料指出了“杜甫毅然站在拥护唐王朝的一面”的忠君报国思想,教者补充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从他的政治理想角度来解释他既同情民众疾苦,又未伸出援手的矛盾心理。引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诗句,写尽诗人在长安求人援引,谋取功名,但却四处碰壁,素志难伸的世态炎凉,读来令人悲沁骨髓,愤慨至极。
引用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诗句,来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是作者悲悯情怀的来源。
4.总结提升。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借用古代一些名家对作家的评价,也可引用诗人其他直接抒发情感的诗句,来帮助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诗人思想的理解。
在讨论诗人悲悯情怀时,张老师引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直抒胸臆地表达诗人愿天下苍生安居“欢颜”的崇高品格,这是对《石壕吏》一文表达情感的一种升华。引用郭沫若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句子,这显然是对杜甫的总结和评价,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杜甫的理解。
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有诗歌助读引入不恰当的地方,譬如,教学吏“怒”妇“苦”时,教者引进了魏晋时魏朝·刘桢的《赠从弟》诗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首诗表达的是刘桢希望堂弟能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当然也有他自况自勉的含义在里面,无论从表达情感内容,还是内涵作用,都与吏“怒”妇“苦”没有什么可比性。
古代诗歌教学,引进助读的课外古诗构成群文阅读,从而拓展阅读内容,丰富诗歌情感表达,恰是古诗阅读教学一条很好路径。只要根据主体文本的理解需要恰当引用,时机适当,不喧宾夺主,发挥它该有的渲染、拓展、解释、总结、提升的作用,就一定会把这一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教学价值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