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两课时结束了《石壕吏》的网课,现反思如下:
一、充分利用“互动面板”,了解学生学情。
线上上课有诸多缺点,但是,却有一点是线下所比不了解,便是对学生大面积的考察。平时提问,大约5个同学就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线上,学生打字可能迅速出现十个以上的回答。
因此,线上课我的问题变多,学生的参与度也变多了。
首先,导入课文学生也可参与。
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三首》,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代的诗人文豪比比皆是,请用这样的短语,介绍你所知道的唐代诗人。
老师示范:桀骜狂放的诗仙李白。
大约等了一分钟左右,学生的答案就在互动面板上刷屏了,白居易,李贺,刘禹锡,王勃等等名诗人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诗作特点以及名号都呈现出来,我一边点评表扬一边修正,当然,有人自然会写到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自然而然引入对杜甫的介绍。
这个介绍依然让学生说,把你所知道的关键词打出来。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就不需要讲了。
二、充分利用“互动面板”,规范学生回答。
这堂课的主问题是:如果用一个字概括本首诗?你选哪个字?并从诗歌中找出依据。
我要求关键部分必须回答完整。
有学生在互动面板上打出的答案是:苦,因为“出入无完裙”,说明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我指出这个回答是不完整的,正好有一个学生也选择了这一句,他的回答是:苦,“无完裙”,说明家庭之贫困,更可见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苦。
我现场就进行了比较,这两个答案的区别在于第二个答案有作者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诗句的解释上。他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有些同学思维的深度。我们平时就要多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知道思维又六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高阶思维。
因此,语文课堂就要训练学生高阶思维。线上的“互动面板”能够明显看出学生的思维层级的不同。
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妇之苦,老翁之苦,儿媳之苦,孙子之苦
在归纳的过程才发现,有同学不知道什么是“儿媳”,她把儿媳理解为老妇。这位同学是一名平时比较腼腆的学生,如果不是这样的机会,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有学生不知道“儿媳”的意思。
三、充分利用“互动面板”,探究课文情感
在讨论完“苦”之后,让学生找出除了写老妇一家,还写了谁?
学生迅速回答:诗人,吏
让学生在“互动面板”中打出有诗人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情感。
在这个过程也发现了学生理解的错误,有学生说“独与老翁别”表达的是诗人与老翁的不舍,此时就认真分析这一句话的重音应该是哪里?学生讨论是“独”,“独”有只的意思,因此,写出了老妇已经去服役,只剩下老翁,情感应该是对老翁的同情。
在“如闻”可否改为“但闻”的理解中,学生写出了很多出乎意料的理解,有学生从上句的角度说,上句已经说到“夜久语声绝”,说明声音都消失了,如果是但闻,那么与上文不符;我顺势让学生比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也有学生说这哭声太小,所以“如闻”;这哭声是诗人的想象,所以“如闻”。
回答都很精彩。顺势追问“谁在哭”,学生理解:可能是应征的老妇,诗人想象她对家人她不舍。可能是儿媳,可能是老翁,可能是等吏走后的村人,也可能是诗人自己。
这样的讨论因为是用“互动面板”呈现的,因此,节省时间,并且清晰明了。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向诗人这样“达则兼济天下,穷仍心怀家国”的人还有哪些?
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享了很多历史人物。
下次,可以尝试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近现代,引向更多的普通人,加深学生对如今幸福来之不易的理解,感受前人的付出,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基辛格《论中国》第三章中说道:中国的政治家在一个痛苦而且往往是屈辱的过程中,最终保住了濒于崩溃的中国式世界秩序遗留下的道义遗产和领土遗产。
后来这句话被翻译成: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基辛格高度肯定的是中国人这个群体,而不是中国人中的政治家或所谓的最勇敢的人。如《论中国》第三章中还写到:
中国人的这段苦难艰危岁月同时又是一个佐证,显示了中国人具有非凡的能力,足以战胜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或许会被压垮的重重劫难。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精英不能代表中国历史,而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与其说这些人是精英,不如说这些人就是中国人。
一个高度抽象化的中国人,远比一个、一群或一批所谓的中国精英,更能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更能代表中国历史。
很多普通人,在困难面前,在危险面前,或许都会变成最勇敢的人。这或许和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关,这血脉往前追溯,或许可以来到杜甫的诗篇,来自一个个像杜甫一样的传承中国文化和骨气,展示中国脊梁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