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是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及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是一种态度。
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是一种信念(可变化),差异敏感性或多元世界中的文化觉知。
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其根源在于偏见。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上的歧视,即使在没有偏见的意图的时候也是如此。
偏见为我们的双重态度系统,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有意识)态度和内隐(无意识自动的)态度。
现代社会的偏见往往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呈现,比如我们更喜欢熟悉的、相似的和感觉舒服的人或事,被称之为现代种族歧视或文化种族歧视。
二:偏见的社会根源
1、社会地位差异:不平等的社会滋生了偏见。
社会支配性取向指的是倾向于从社会阶层来看待自己。愿意让自己的社会群体社会地位更高一些,最好位于社会阶层的顶层。
2、从小习得: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种族中心主义普遍拥有权威人格的倾向,其指的是不能容忍软弱,具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
社会支配性取向和权威人格得分都高的人属于我们这个社会中偏见最深的人。
宗教制造偏见同时又消除偏见。
从众同样也维持着偏见。如果偏见并非植根于人格,那么随着潮流的改变和新规范的演进,偏见便可能消除。
3、社会制度维持和支持了偏见。
主流文化态度及社会制度都助长了偏见,有时是无意的惯性有时候是通过公共政策。
三:偏见的动机根源
1、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当我们遭遇挫折或者痛苦,其原因未知或者令人胆怯时,我们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就是替罪羊理论。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指的是当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时就会出现偏见,有同样需求的物种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
2、社会同一性理论指的是自我概念,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特性和感受,比如归类、认同、比较时会偏爱自己的群体。分内群体和外群体。拥有一种“我们”的感觉能增强我们的自我概念。
内群体偏差指的是仅仅感觉到归入到某一群体,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的有一个例证。内群体偏差会滋生偏袒。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要感觉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因此,从偏见或任何地位等级系统中就可以获得心理优势。
3、遇见偏见的动机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四:偏见的认知根源
1、类别化,我们通过把客体归入到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可以提高认知效率。有自发类别化以及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外群体同质效应指的是区分出群组,我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2、独特性,感知独特的人,他们往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
3、污名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
知觉到的偏见和歧视强化了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让我们做好准备参与集体性的社会活动。
群体服务偏差对应个体服务偏差,我们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内在倾向,而忽视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
公正世界现象因为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我们容易陷入宿命论,认为受苦受难的人是命中注定,因为是公正的世界,所有人们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一切。
五:偏见的后果
偏见是一种预先判断,预先判断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
歧视影响我们自我实现的预言。
刻板印象威胁来自于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主要在三个方面起作用:压力、自我监控和抑制不需要的思维和情绪,会破坏我们的表现。
六:后记:我们能否减少偏见
假如不平等的状态滋生偏见,那么我们可以谋求建立合作、地位平等的关系;如果偏见常常使歧视行为合理化,那我们可以通过法律要求不得歧视;如果社会制度支持偏见,那我们就取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