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孩子上厕所还要训练》这本书是一本关于训练幼儿自主如厕的书籍,如果从性质上上,可以看做一个本关于针对幼儿技巧训练的书籍。本文是笔者对书籍中的一些原话的思考文章,力求通过一本优秀的技巧训练书籍可以学到更多的技巧训练方法,而不是仅限于如厕。同时一个好的方法,一个好的对策背后体现出的理论可以说是经过“实践拷问”后的理论,这种理论值得思考和学习。
“关于如厕训练,我发现最酷的一件事就是,这是你第一次观察自己孩子如何学习。”P1
思考:蒙台梭利认为教师首先就是观察者,这由于观察孩子带来的好处非常多:1、观察孩子的天性,急性子、慢性子、下意识的表情、烦之前的先兆等等,只有静心观察了孩子的特点才能“对症下药”。2、学会观察到孩子的成长,对家长是一种非常好的鼓励。就像一些文物一样,普通人看就感觉是破烂,反之,文物学家一看能够感动的热泪盈眶,就是因为文物学家看懂了。例如孩子第一次爬行、第一次通过转脖子而不是走动身体看东西的侧面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成人获得超能力飞行一次,如果你观察到了,就会发自内心的替孩子高兴。
不妨跳出来试一试,你永远都不知道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但不管这个过程有多快或有多慢,一切都没问题,都是可以预期的。。。。。。。。。我会给你一些标记,来跟踪这个过程的发展。P2
思考:这一段首先体现了一个教育观:目标和方向由成人确定,同时速度交给孩子。加德纳曾把人的智力分为八个方面:运动与动觉智能、社交与语言智能、观察自然智能、内省智能等等一共八个。笔者曾在最强大脑上看过一个生活不能自理,说话不清晰、流着口水的成人在数学计算上有超人的天赋,之后据说被哈弗大学录用,推进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进程。人的智能是流动的,就像这个人数学天赋近乎于超人,但是动觉智能几乎为零,走路都要人扶着,所以智能是流动的,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不同时代、历史的发展在某个特殊时期需要一些方面突出的人,幸运的是自家孩子天生这方面符合时代需要,不幸的是孩子天赋在这个时代用处不大,但是作为家人,接纳孩子,欣赏他的优点,发出内心的感动,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我想这个可能是近于“乌托邦”式的美好,不同于“乌托邦”的是,只要家长心态改变,就不再遥不可及。
书的作者为了方便大家看到孩子如厕训练的进度,她给出了标记,这很重要。如果看过我《育儿书籍推荐第二期》就知道,《你的第N岁孩子》就是提供孩子成长中“标记”最后形成“地图”式的发展表。孩子的速度有块有慢,由于家庭重大变故,例如二胎降生、搬家等等小插曲不会断出现,孩子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但是作者利用了“标记”让大家清晰的梳理思路,明确目标。《0-8岁纪律教育》也曾说:“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如果大目标确认了,所有阶段性小目标都会自动指向大目标。”我想核心经验丛书,很大程度也是有这个目的。
虽然我喜欢“大便”“小便”这样的词,但在我孩子面前,我还是更愿意说:“嘘嘘”和“拉臭臭”,。。。。。。。。。只要用词上保证前后一致,什么词都可以。第一章P1
思考:这段话体现了原则和个性的结合,用什么词汇描述“大小便”都可以,原则是前后保持一致,家人保持一致。孩子年龄越小对一致性的要求越大,一个事物不同词汇描述,或者家长多变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所以尽可能保持一致性,这就需要用到戈登书中的知识了,具体原因可见前面我的文章《育儿书籍推荐第二期》。
4、我再重复一遍:界限感源于你。你的职责,就是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学会自尊自爱。P3
思考:界限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看到这一句笔者是震撼的。戈登的父母效能第一步就是判断现在的问题是谁的问题。划分界限,这明显需要家长即有沟通技巧更需要接纳力。大人破坏孩子界限的事情很多,例如孩子正在努力学着打开瓶子,家长拿过来代办,甚至还埋怨孩子两句。孩子侵犯家长的界限也存在,例如家长需要休息,孩子大吵大闹。孩子饭前不洗手等等。家长有没有坚持原则,怎么坚持的原则,例如为了孩子出门,使用棒棒糖诱惑明显不符合我们的教育观。同时怎么教孩子学习社会规则,不成为“熊孩子”,不侵犯别人的界限,这都是家长的职责。关于“界限”二字,我想后期需要出一篇专门的文章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同时如果没有界限感,自尊自爱无从谈起,一个被家长随意破坏自主性的孩子,一个家中小皇帝的孩子,一个不尊重他人的孩子,是体会不到自尊自爱,也不会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友善。
在如厕训练上,你就得下定决心,态度坚定。说到“坚定”,我的意思是“毫不迟疑”,而不是咄咄逼人,也不是一意孤行。。。。。。。但是,的确存在着某种愉快的方式,让孩子角色你很有说服力,渴望你的指导。如果没有界限,事情就会失控。。。。。。还有,别用刻薄、极端和强迫的态度对待孩子,。。。。P4
思考:在《0-8岁纪律教育》里面曾说过: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依恋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你尊重孩子,耐心倾听他,把他看成有能力的人,有自己的选择权、自主权,孩子就会依恋你,才会发自内心的考虑你。所以观点采择、让一步等等友善的社会性行为常发生在关系好的人之间就顺理成章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侮辱,不侵犯界限,以身作则,孩子就会依恋你,就会重点考虑你的话和态度。
其次做什么事时就要态度坚决,用李跃儿的话就是温柔的坚持。态度坚持,同时又温柔,不刻薄,不拔苗助长,这种温柔的力量需要大人去修心,多看修心的书籍。今天(2019.2.27)儿子说:“尿没沾手上,就不洗手了。”我郁闷的同时,说必修洗手,便后洗手是一种卫生习惯,说着我洗手了,儿子洗手了。就是态度坚决了,也不侮辱,就是必须做的这么一个态度。这点我曾做的不好,多亏爱人不辞辛苦的纠正。
只要把握住适合的时机,如厕训练会格外轻松。
思考:现在提“敏感期”、“机会窗口”、最佳入睡时机(源于《实用程序育儿法》)等等,随着踩坑越多,越感觉时机真是太重要了。孩子出于本能需要,在某一阶段会有特殊的爱好,用此爱好,顺势完成一定的目的是最好的。所以,笔者想后期梳理一个根据孩子年龄段的,结合“敏感期”、“机会窗口”、各项技能训练可以顺利进行孩子表征行为的时刻表,这个比较难,可能需要一阵子。现在我儿子进入的独立思想时期,用《你的第两岁孩子》书中原话:“这个时期的孩子甚至都和自己较劲,例如他们想干一件事,就会拼命的说不想干。”想一想美妙的两岁至两岁半吧,现在想起来(孩子两岁七个月),做梦都能笑醒,什么都想自己做,没有独立思想,又没有进入自主对羞愧期,其实那个时候孩子如厕已经有效果了,奶奶的因素,孩子固执期的因素,又倒退了,都是泪水呀。就是因为总想着孩子大了自然会了,没有“毫不迟疑”态度,总想等孩子的信号。我一想和大人一样,你接手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导问有什么问题吗?你绝对啥也说不出。非要工作一段了,就会有疑问了。孩子也是,用了可以进行一个训练的行为表征了,如果没进行训练,哪里来疑问,哪里来特定信号呀。所以,梳理这样一个时间表太重要了。
这一期写到这里了,此书感触颇多,后续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