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冲突防御方案

当我们内在冲突时,自发运作解决之道。

解决冲突最主要的两种方法,更确切地说,是他们面对冲突的两种态度。一是为了压制一种人格倾向,而故意突出它的对立面;一是尽量和他人保持距离,避免因为交集而产生冲突。这两种方法都很奏效,也都能给人以舒适的统一感,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也相当大。

1、理想化形象

还有一条解决之道,就是塑造出一种幻想的自我形象,或者在某一时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形象。无论在他们的意识还是潜意识中,这种形象都大幅偏离了现实,但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现实的影响。理想化形象一共有五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脱离现实,妄自尊大,即用理想化形象代替了真正的自信和自豪。一个神经症患者,因为之前遭受的经历具有强烈的破坏性,根本没有机会建立起自信。即使他还残存着一些自信,也会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被进一步削弱,因为在他身上,自信赖以形成的必备条件太过脆弱,不堪一击。建立自信的条件难以一概而论,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个人情感的活力,能够不断向自己真实的目标前行,并主动掌控人生。然而,这些条件很容易在神经症的发展过程中被摧毁殆尽。其摧毁过程大致如下:首先,神经症倾向会损害自我决策能力,不能让人主动做出决定,一切决定都带有强制性,没有主动权。其次,由于自主性减弱,人会更加依赖别人,不管这些依赖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如盲目地讨好他人,盲目地反抗他人,盲目地疏远他人等,患者都会因为这些依赖而无法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再次,患者几乎将所有真实的情感都压制下去,导致这些情感能量完全失灵,无法发挥作用,也使得他无法树立起自己的目标。最后,由于患者失去了以真自我作为根基,所以不得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他们离真自我越遥远,越需要通过理想化形象来填补其中的鸿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患者坚信自己无所不能,以及理想化形象中为什么难以撼动。不过,随着真自我与理想化形象中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这种基本冲突也会不可避免导致他们人格的分裂。理想化形象的第二个功能,与第一个功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患者会陷入恶性比较。由于他缺乏真正的自信,所以总觉得别人随时都会欺骗他、羞辱他、击败他、控制他,他会时时刻刻活在与别人的比较和较量当中,这种比较无关虚荣,也不是随性而为,而是出于痛苦的生存需要。既然他的脆弱和自我鄙视植根于心底,他就会努力从自己身上搜寻出让他自我感觉良好、比别人更有价值感的东西,以抹去他那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无论他采取的方式,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高尚,更有爱心,还是更无情,更愤世嫉俗,他一定要感受到优越感,把别人比下去。这种需求,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要战胜他人”的心理,因为不管神经症患者的情况是怎样的,他的脆弱感总是不变的,并随时都会有被轻视和被侮辱的感觉。为了消除内心的屈辱感,他需要一种报复性的胜利,他可能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也可能只是在脑海中构思而已。这种需求,有可能体现在意识层面,也可能停留在潜意识层面,但都驱使着他们去追求优越感,并为优越感附加上一层神秘色彩。现代文明中无所不在的竞争关系,不仅让人际关系遭到破坏,而且那种对卓越的盲目追求很容易培养出神经症。

理想化形象的第三个功能,是用幻想取代真实的理想。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理想化形象是如何取代人们的真正自信,而现在探讨的则是其另一种取代功能。神经症的理想是自相矛盾、模糊不清的,所以毫无约束力,也缺乏指导意义。患者心中所谓的理想,不过是想努力成为理想化形象的样子,让生活不至于沦为漫无目的。但也正因如此,一旦理想化形象遭到损害,他会在一段时间内陷入混乱与困惑。只有在这种时刻,患者才会意识到自己的理想或许存在问题,而在此之前,纵然他口头上表示出重视,但实际上对这些问题既关注不到,也理解不了。但现在,他终于第一次发现理想是有真实意义的,而且自己理应弄清楚这种意义。在我看来,患者的这种体验,是理想化形象取代了真实理想的铁证。了解理想化形象的这个功能,对于临床治疗意义非凡。在治疗的早期,心理分析师就可以由此指出患者价值观中的矛盾。只是,分析师不能指望此时他就对此表现出兴趣,只有等到他们自己肯放弃理想化形象时,矛盾的价值观才能得到解决。

理想化形象的第四个功能,是让人们产生防御体系,防止自己看见内心的冲突,破坏虚假的和谐。比起其他功能,这项功能更能解释理想化形象为什么会如此顽固。在内心隐秘的镜子里,我们看到的自己总是美德和智慧的化身,即使是最明显的过错和缺陷,都会统统消失,或者被涂抹上迷人的颜色。如果我们总是在心里过高评价自己,认为自己完美无缺,那么所有的不足和错误都会被人为地隐藏,甚至渲染成优点。这就好像一幅佳作中,即便出现一面破败腐朽的墙,但在观画者的眼中,也会成为由褐色、灰色和红色搭配出的美妙场景。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理想化形象的防御功能,我们可以先提出以下这个简单的问题:人们会把哪些特征视为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呢?这个问题难有标准答案。一个人把何事当成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取决于他自己接受与排斥何种事物。然而,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接受还是排斥的关键,在于哪一方面占据了上风。举个例子来说,软弱无助的感觉,对于攻击型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他们会因此拼命加以掩饰,而服从型的人则会认为这些感受很正常。在服从型的人眼里,对他人的敌视与攻击才是大错。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人都不会承认,其实自己所欣然接受的优点只是假象。例如,服从型的人不能接受其实他不是一个温顺慷慨的人;隔离型的人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超脱并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他实在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不得不保持距离。通常,服从型和隔离型的人都很抗拒虐待倾向(后面会详细进行讨论)。我们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被患者视为缺点,并拒绝承认的那些特质,和患者对他人的一贯态度之间,有着不一致的、无法兼容的地方。换言之,理想化形象的防御功能,就是为了否认冲突的存在,而这也是理想化形象总是僵化不变的原因。在我意识到这点之前,我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让患者接受真自我,接受自己其实没那么重要,没那么优秀会如此之难,但站在以上角度,我就豁然开朗了。他们之所以寸土不让,是因为他们一旦承认了缺点,就必须要面对内心的冲突,进而威胁到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虚假和谐。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明确的关系:冲突的强度,与患者理想化形象的僵化程度成正比,理想化形象越是冥顽不化,冲突就必然越激烈。

除了以上四种功能,理想化形象还存在第五种功能,并且也与基本冲突有关:理想化形象决定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理想化形象除了想要掩盖冲突的存在,也有个积极的初衷。它就像是患者自创出来的一门艺术,让对立的事物变得协调,至少,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冲突的。下面几个例子能展示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了简明些,我只列举存在的冲突,并解释它们是如何出现在理想化形象之中的。

在X的内心冲突中,服从倾向占主导地位,他极度渴望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可,渴望被关爱和照顾,渴望成为富有同情心、慷慨大度、体贴周到、心怀仁爱的人;在他内心冲突中占据第二位的倾向,则是隔离,表现为他厌恶加入团体,看重独立性,害怕与人建立联系,对强制性的关系非常敏感。由于他对亲密感的需要与对隔离感的需要之间相互冲突,于是他在社交与情感上都陷入了混乱。此外,他还有着明显的攻击性驱动力,在任何场景下,他都必须做第一,有时候,他会间接支配并时而利用别人,并且,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任何干涉。而这种倾向又和他自我隔离的倾向相冲突,其结果就是他的求爱与交友能力遭到破坏。但他对此并不自知,于是他虚构出了一个具有三重身份的理想化形象:他是无可挑剔的爱人与朋友,女人们都应该喜欢他,没有人比他更善良,更优秀;他是万人崇敬的政界领袖,是时代的骄子;他还是天资聪慧的智者,拥有世人少有的深刻洞见,参透了生命的真谛。

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让这些人全面细致地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明白,理想化形象有着怎样的功能和主观价值,也更能明白它会带来怎样的痛苦。当然,做到这一步后,他们或许还是会犹豫,自问是不是真要做出这样的牺牲。无论如何,理想化形象都是出于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想要摆脱理想化形象的桎梏,必须先大幅度削弱这些心理需要,停止对理想化形象的创造。

2、外化作用

患者把自己内在的变化过程,理解为是发生在自身之外的事情,并会因此抱怨,认为是那些外在因素给自己造成了麻烦。虽然,理想化形象与外化作用的目的都是“逃避真自我”,但是对理想化形象来说,为了逃避真自我,需要先塑造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以此为基础,再对自己的真实人格进行修整和再创造,这还是停留在“自我”的区域以内的。而外化作用,则彻底抛弃了“自我”的范围。简单说,他们是为了躲避基本冲突而创造出理想化形象,以便从中得到庇护,然而,当理想化形象和真自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大到压力和张力让他们无法承受的时候,庇护感就会消失。此时,他们再也不能在自我的范围内采取任何措施,也无法从中得到什么,只有彻底逃离自我,将一切都视为是自身之外的事。

其中的一部分现象,可以用一个术语进行概括——“投射”,即将个人的问题“投射”到外面的事情上。一般来说,投射意味着将责任和批评都转移到他人身上,“责任和批评”针对的,是一些人主观上想要拒绝的倾向或品质,比如背叛、野心、控制欲、伪善、懦弱等。如此一来,“投射”用到这里再恰当不过了。然而,外化是一种更全面的“投射”,转移责任只是它的一部分功能。有外化意愿的人,不仅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还会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所有感受,也都当成是别人的。

外化作用从本质上说是一场主动的自我消灭。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为患者隔离了自我,而患者的隔离正是神经症的固有现象。自我消灭后,患者内心的冲突也被驱逐出了意识的领地。外化作用取代了内在冲突,患者会更加频繁地责备他人、惧怕他人、报复他人。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外化作用极大地加剧了引发神经症的起始冲突,即: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3、虚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人常常会用一个谎言圆另一个谎言,然后再用第三个谎言来圆第二个谎言,无尽无休,直到谎言像蜘蛛网一样将他缠住,无法脱身,在挣扎中窒息。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到处可见。假如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缺乏追求真相的勇气,那么纠缠不清的情况,必然经常出现。用谎言来解决问题,或许会一时奏效,但必然造成新的问题,然后不得不再找出个权宜之计来救场。神经症患者总是以这种怪诞的方式解决基本冲突,尽管,困住他的问题会在表象上发生巨变,但本质上和前面的情况无异,并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作用。如我们所见,患者会不由自主地将一个虚假对策叠加在另一个虚假对策上,一层覆盖一层,但根本问题依然纹丝不动。譬如,他会尝试让冲突的某一方面成为主导,但过去那种被分裂的危机却依然存在。他还可能采取疏离手段,将自己彻底隔离,但在让冲突失去力量的同时,他的生活也被压缩到了一个可怜的角落,风雨飘摇。他构筑起的理想化形象,看似战无不胜且和谐统一,但新的裂痕随之产生。他试图通过外化作用,突出重围,从内心的战场上逃走,以为这样就可以修补裂痕,结果却让他陷入了更难堪的困局。

为了维持脆弱的平衡,患者只能采取非常手段。他会无意识地到处寻找救兵,比如盲区、区隔化、合理化作用、严格自控、绝对化正确、变化无常或玩世不恭等。我们没必要对这些手段本身逐一探讨,这是个无意义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只说明患者是如何利用这些手段应对冲突的。我们经常会很惊讶,神经症患者的实际行为和他的理想化形象如此不一致,为什么他就是看不到呢?事实上,他们不仅是看不到差异,连眼皮底下正发生着的冲突也视若无睹。这种对明显差异的视而不见,就是“盲区”现象。每当我觉察到这一现象,就能注意到冲突的存在,及相关问

盲区真的能让人无法感知内心的冲突。上面的几位患者,都是思维清晰、受过教育,甚至具备心理学知识的人,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身陷盲区的现状却全然不知,这确实让人惊讶。如果把这归咎于“人们很容易忽视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显然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补充:我们对一件事情越是渴望,就越是容易在内心中将其掩盖。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这种人为故意创造的盲区,就是我们厌恶冲突的直接证据。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上述案例中的矛盾如此显而易见,患者是怎么做到忽视其存在的呢?的确,这绝非易事,但是一旦具备某些特殊条件,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对于自己的感情麻木仁。而还有一种情况,和施特里克尔很早以前提出的理论一样——把整体的生活切割为隔离的局部。施特里克尔除了讨论过盲区现象外,还对切割的方法进行了论述,且逻辑严密。什么给朋友,什么给敌人,什么给家人,什么给外人,什么给群体,什么给自己,什么给上司,什么给下属,神经症患者全都界限清晰。在他们看来,一个范围内的事情,绝对不会与另一个范围内的事情产生矛盾,它们能够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事实上,想要实现这样的模式,唯有当冲突非常强烈,以至于丧失统一感后才能成立。所以,区隔化就是指患者因为想要掩盖冲突,而最终被冲突分裂。这和理想化形象中的拒绝冲突很类似:矛盾存在,但冲突却已经被拽到了患者的意识之外。想要说清是理想化形象导致了切割的产生,还是因为切割才出现了理想化形象,恐怕很难界定。不过我们可以界定的是,如果无视整体,只生活在被割裂的局部中,那么它确实会促进理想化形象的产生。

1合理化作用,可以理解为通过患者独特的理论,来实现自欺欺人。通常来说,合理化作用就是人们为自己找借口,找托词,让个人的行为与动机看起来符合大众标准,但这个想法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它暗示所有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人,都会走上同一条合理化的路线,然而现实是,人们合理化的内容千差万别,方法也各自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事,合理化作用是一种人造的虚假和谐。患者围绕着基本冲突建立起防御工事,而其中的每一块砖上都能看到合理化作用的身影。患者通过自己的理论,让主要倾向得以增强,而任何阻碍主要冲突显现的元素,要么被缩小,要么被重塑,冲突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隐藏。这样的推理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欺欺人的过程,患者的人格由此变得合理化。在服从型和攻击型人格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服从型人格坚信自己是因为同情心而帮助别人,当然,他们也会有强烈的支配倾向,一旦支配倾向表现得太过明显,他们就会将其合理化为“特别热心肠”。而攻击型人格,则坚信自己不是因为同情心而帮助别人,他会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我能从中获益”。理想化形象总是需要大量的合理化举动,才能最终形成,而理想化形象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必须依靠这些举动才可以被拉平。外化作用后,患者身上那些烦人的特质便可以推卸给外因,一切都成了他们针对别人的行为而做出的“反应”。

2还有一种维护人格虚假统一的手段,就是严格自控。严格自控的倾向通常会非常强烈,以至于我一度将它当成了原始的神经症倾向。它的作用相当于一道堤坝,阻止矛盾的感情到处泛滥。最初,严格自控大多是有意识的行为,然而到了后面就会逐渐变成自然而然。患者在严格自控的时候,是不想让任何事情左右想法的,无论是热情、愤怒、自怨自怜还是性冲动。这类人在接受治疗师分析时,很难做到自我联想,他们不会用酒精来让自己亢奋,宁愿承受痛苦也不要接受麻醉。简单一句话,他们在努力压制一切自发的言行。冲突越是呼之欲出,这一点表现得越是明显。他们既不打算掩盖冲突,也没想让自己和人群隔离以杜绝冲突。他们仅仅依靠理想化形象来维持统一的假象,但是只凭理想化形象,显然不足以让人格真正统一。特别是,当其中包含了多个互相矛盾的倾向时,理想化形象的黏合性就更差了,患者必须有意无意地付出超常的努力,才能勉强维持完整。由于最具破坏力的冲动,是由愤怒引发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一旦到了这种时刻,想让冲突不继续恶化,患者的意志力就必须格外强悍,必须拿出更多精力去控制它,然而压抑下的愤怒其实更容易爆炸,这就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自制力,一个恶性循环就这么产生了。当治疗师提醒他们要警惕严格自控的现象,他们往往会自我辩护,说这是一种美德,是文明人的共性。他们会忽视掉,他们的严格自控实际上是强迫性的,他们对自我的刻板控制完全是身不由己的。如果因为某个原因,自控失败了,他们就会无比恐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精神失常。由此可见,严格自控的意义,就是躲避被分裂的险境。

3绝对化正确,通常具有两个特征:消除内心的疑虑;消除外部的影响。疑心重和犹豫不决,都是冲突得不到解决后的副作用,它们可以严重到使人丧失全部行动能力。人在这种状况下,更容易受到外部影响的左右。想要不被外因支配,信念必须无比坚定。而当我们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往何处的时候,外部的影响就成了决定我们选择的因素。可怕的是,这种情况通常并不是偶尔一见。犹豫不决所指的不仅是某种行为,还包括对自己的怀疑,和对自己价值和权力的怀疑。我们身上的不确定性,正在破坏我们生活的能力。然而,人们对此的忍受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越是把生活视为冷血的战场,就越会把犹豫不决视为致命伤。他越是与人群隔离,越是坚守孤独,就越容易被外在影响点燃心中的愤怒。我的全部临床观察,都能印证一点:当攻击倾向和隔离倾向混合在一起,并成为人的主导倾向时,绝对化正确就找到了最适合的生存土壤。其中攻击性越是明显,绝对化正确的程度就越严重。这些人会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冲突,即通过绝对化正确,断言自己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不难想象,这类人必然对心理分析深恶痛绝,因为接受分析,就等于要打破自己苦心维护的内心和谐”。对于被这种理论所控制的人,内心的感情就像叛徒,必须持续加以控制,以防止其滋生,由此可以得到平静,尽管这平静和死后长眠没有两样。

4另一种防御方式,和绝对化正确截然相反,却同样能让患者拒绝承认冲突,这就是“变化无常”。有这类特质的人就像是活在神话故事里,被人追逐时,变成一条鱼;觉得装成鱼还不够安全时,就变成一只鹿;觉得还是没有甩掉猎人,危险近在眼前时,又变成一只鸟。他们从不会言之凿凿地说些什么,反倒经常会否认自己说过的话,要么就是解释自己之前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人们以为的那样。在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方面,他们存在着特异功能。这些人始终没办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偶尔下定决心要尝试一次,但由于他们的话总是云里雾里,别人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变化无常也见睹于他们的生活。他们一会儿凶神恶煞,一会儿又爱心爆棚;一会儿冷漠自私,一会儿又周到细致;一会儿专横嚣张,一会儿又满怀谦逊。在他们想显示出服从的时候,会去寻找强势、支配型的伴侣,但结果却会让自己变成了受气包,于是干脆又做回更强势的自己。他们在亏待别人后,也会觉得后悔,希望弥补对方,但一转念他们又会觉得这样很傻,索性更加凶狠恶毒。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是愿意坚守的。即便是治疗师,在遇到这类人时也会感到束手无策,觉得没处下手,但这种想法并不正确。这些人只是没有遵循常用的统一人格手段:他们既没能构筑起明确的理想化形象,又没能压制住冲突中的某个倾向。某种程度上,他们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尝试的意义。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那些患者,无论属于哪一种类型,无论问题有多棘手,他们的人格却都是有章可循的,而变化无常型人格则杂乱无章。治疗师的错误还在于,他希望可以轻松地找出他们的冲突,认为那些冲突就浮于表面,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将治疗工作完成。治疗师终究会发现,这类人对于将问题明朗化是万分抗拒的,治疗师自然会有挫败感,而同时也该明白,这是他们不想让别人洞察到自己内心的手段。

5最后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手段,是玩世不恭,具体表现为对道德的嘲讽和轻蔑。所有神经症中,无论患者多么严苛坚守着他所能接受的准则,也会对道德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怀疑。造成玩世不恭的原因有很多,作用却是统一不变的,那就是否定道德观的存在,让患者无法搞清究竟什么才是值得自己信仰的。玩世不恭可以是有意识的,就像是马基雅维利及其信徒们所奉行的标准。马基雅维利主义宣称,只要你不被抓住,就可以肆意妄为;每个人要么是笨蛋,要么就是伪君子。这类患者对于治疗师口中的“道德”异常敏感,根本不会管对方是在何种情景下说出的,这就像弗洛伊德主义盛行时人们对于“性”不分场合的敏感一样。玩世不恭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只不过,因为患者会在口头上对众人的观点尽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045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114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120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90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828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32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90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5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0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35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68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60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6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06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70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