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4放弃”灵魂伴侣”,作者写到:当你太过于重视你的伴侣,你自然就变渺小了,而且会变得依赖性很强”;”假如你不接受你的父母,假如你试图改变他们,你将不可能感受到把你和你父母连结起来的生物能量“。
这一点我很赞同,在恋爱中的男女总是会患得患失,而且我们总能从我们所爱的人身上找到我们父母的影子,或许这就是原因吧。
P47“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你不可能改变你的本质,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本性如何形成的呢??
P49“因为你把一些想象投射到你的伴侣身上,而那些并不属于对方的”
按照自己的想象要求对方,在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目的是将会变得很怒不可遏。这也是恋爱中的男女试图改造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我们看清、想清,然后决定继续或是结束一场关系之时,那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为我们的决定去负责,而不应为再次出现的后果懊恼或是悔恨。
对于第三章,对真正结束的关系说“是”,这一章节就像是我所经历的那件事情。一段关系的结束并非出于本意,但确实完全无法挽回,于是我们去试图挽回,或假装另一个人,或做一些可笑的事,而最终却伤害了曾经爱的人。而关系也越来越僵,没有一笑泯恩怨,也没有老死不相往来,我们把怨、把恨埋在心里中,发芽成长,改变了我们自己,也吸走了我们的能量,而某一日当我们幡然醒悟,才发现一切已惘然。我们的付出变得不闻一名,而重拾信心的生活却会偶尔地笼照在早已改变的有点阴郁的阴影之下,阳光照不进来,生命已改变。
P54:“在幻想之中,梦想永远不可能成真”
所以我们要活得现实一点。重拾“快乐”,说就是一句话,可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对于“和痛苦周旋”,作者在第56页写到了“直到你真的受够了这个使你苟延残喘的肥皂剧”,我认为大多数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假如我们都能听劝,身上或许便没有了痛苦,只有经历过才会相信吧。“毫无疑问,你是没有意识的折磨着你自己”,爱之切,恨之切,痛之切。
P62:作者写到“每当你遭受痛苦和不快乐的时候,你对你自己的感觉相较于任何时候都来得更敏感、更强烈,这个时候的你更加接近你自己”,“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受苦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很特别很重要。”接近这个更为痛苦的不快乐的自己有什么用?我们所有的感官集中于此,不愉快的心境一样存在,这样的接近有何意义?是因为我们内心向内观看!为一段关系,织就幻象,又为一段关系剥离幻想,望见真实生活,总是周而复始,否则一眼就看到真实有何意思呢?
在第68页作者写的“试图改变他人,犹如以头撞墙般的愚昧无知”,“这是为了他们好,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毛病,对他们自己和别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是我们惯常用的借口,但这确实是我们的经验在教导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非得让他们经历过我们以前所经历的,痛苦过我们所痛苦的,才好?劝告,改变难道就不是尊重?
在第69页作者有一句话说“当我们感到不被尊重和接受时,我们会采取报复”。我认为这个判断是有一点武断的,不一定会报复别人,对内、对自己又算什么呢?
第75页,想说“不”,就说“不”一节中,真心实意的说“不”,表达真实的想法,才能期待得到更好的应有的反应。“把焦点从头脑转移到体验者的过程”,从体验者的角度说“不”,假如他希望你说“是”呢?说了“不”引起的情绪反应还不是一样吗?何必违背自己的心意!
P19“当我们情绪性的对别人做出一个强烈批评,那是因为这个人如一面镜子般,把我们一些不接受不喜欢和不会自己去做的事反映出来”,“把这些无意识习惯和模式带进意识里,知觉他们,是脱离他们的开始,当无意识原形毕露之际,便是其力量消失于无形之时”。在对别人的态度中看到自己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据此改正,说“不”。
第五章 对你的父母说是,作者说出了大多数人的确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经常有意或无意的抱怨自己的父母”,“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你越不想跟父母的某方面想象,到后来你就会越来越像他们这方面,他们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点,但他们的朋友却都能看到。”这或许是从小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越排斥越强化,从而在我们身上会更加明显的显现出这些事实,从小脱离父母的照管又会怎样?遗传在这里一点作用都没有吗?
我们有意识的去意识那些无意识的从父母身上承继下来的事实,将意识转化,去选择、去摒弃由无意识到留意再到有意识地做出改变,大脑也需要付出努力,因而若不留心付出便会再次失败。
为什么对待父母平和如此重要,作者认为“理清头脑内你和父母的关系对你生命的任何一方都很重要”,“只要你排斥自己的父母,这便限制了你生命的能量并限制了使你幸福圆满的能力”。
做不到认同,做不到接受,无法放下对父母的一种愚忠,怨恨,在心里视父母为渺小的,从仰望变为俯视,这些都不利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