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东太湖垦区的事
“以粮为纲,向太湖要粮”,一条红色的标语挂在泥打墙的草屋上,美和他们乘着船来到东太湖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一排排的草棚和醒目的红色标语。
当美和他们拎着自己的家当走进安排他们休息的草棚宿舍时,他们看到的是靠这片泥墙旁是一只只竹床连在一起,在床对面搭了几块木板,在草棚中间吊了几盏电灯,就这几点东西。每间草棚供八位“战士”在此休息。俩位姑娘也不管什么,先在靠里边的地方占了二个位子再说。俩位男士按排在较远的男青年住宿的草棚处,住宿的情况是一样的。美和与留妹挂好蚊帐,铺好了床垫就好奇地去看这浩浩荡荡的太湖了。她们走到太湖大堤旁,太湖大堤把东太湖一劈为二,她们看到了一边是广袤的太湖,湖水碧波荡漾,另一侧是打干了的太湖,芦苇遍地,丛草滿湖,一片荒凉的太湖湖底。先期的围垦太湖大军已早于她们奋斗了几月,才引成了【东太湖农场】的雏形。
东太湖开垦的历史应该知道一点。
东太湖的开垦早已在七十年代初已开始。
美和他们是中期补充进来的新的农场工人。
早在 1971年秋季,吴江县革命委员会牵头,率领水利、渔业、农业等部门领导、技术人员摸排了东太湖的情况,决定围垦菀坪——湖滨的东太湖沿岸浅滩。这里枯水期的水深不足一米,湖面呈狭长带,波涛要比西太湖小得多。于是决定在围垦建场,向湖水要粮。
围垦选址方案初定后,那些水利专家就着手绘了围垦图,着平围垦约50平方公里的水域改造为农田。这个工程几乎与开太浦河的工程相当,如果单靠围垦区沿岸的横扇、菀坪、湖滨公社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那显然是杯水车薪。再说,工程必须在冬季枯水期完成,否则,春水涨起来了就会受淹。
吴江县革命委员会领导组织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商讨此事,决定全县三十个公社(镇)共同参与,用军队的编制整合各公社(镇)民工。各公社(镇)领导回去后按县里的指示分别召开誓师大会,层层发动,落实到人,登记造册,编排队伍:有营有连,有排有班,还有突击队,先锋队,以一个公社为一个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围湖大战。
七一年的冬太湖围堤大战的艰苦性己只能载入历史史册,在狂热的wG热潮中战斗地的革命精神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恐难出现了。
千军万马,红旗招展,党一声令下,全县全力以赴,决战东太湖。
1971年秋收秋种基本结束后,各大队、小队及时组织民工收集各队的竹木材、稻柴等装了船运到围垦区附近沿岸村庄的落脚点,在农田里自己动手搭起了一个个“人”字形的茅草棚,以“排”为单位搭建高爽一点的草棚当作厨房间,用土坯砌了大灶头。睡人的茅草棚低矮、潮湿,两边都用稻柴打了地铺,没有一点空隙,每个铺上都只有一条草席,几乎没有人能铺上棉被褥子的,上面只盖一条旧棉絮被子。
大量的民工就在这太湖边上的滩涂上挖土、夹土、罱泥,想尽一切办法把泥土填入围堰的大堤,经过全县民工约半个月的协作苦干,临时围堰终于合拢了。
在围堰合拢的前夕,另有一批人在架设电线,安装水泵。几十台抽水机配合原来岸边机房的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把围堰内的水抽到围堰外。
太湖围堰后的筑堤工程也是全靠人抬肩挑的最原始的方法,才把这太湖大坝修好。
当时伙食费平均每人每天不超过两角,政府也给围垦区的民工网开一面,搞一点有限的特供,确保每人每周内开荤一次,但是那时物资,副食品的匮乏,就是政府也解决不了,好在人民是伟大的,他们永远是不畏艰难的。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东太湖30公里围堰筑成了。也随着大坝的建成,各公社营部又开始调整民工,规划农场生产规划,逐步地建设好东太湖农场。召了新的生产者,抽了一批新兴的劳力
,这是在最艰苦的围堰筑坝结束后,美和他们才会开始他们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场生活的日子。
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半个世纪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转瞬之间,但东太湖围垦那些事永远留存在了付出劳力、付出血汗、付出青春的民工心中。但东太湖这围垦的几万亩土地,对美和她们来说,是福气之地,是人生转折之地。他们将把他们的青春活力,勤劳无畏,一起献给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