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国诞生由来已久,在人们学会种植粮食之后不久,偶然间就发现了酒曲。就如同发现了新世界的钥匙一般,那时候的祖先们就已经享受着醉酒的乐趣。而当酒局真正兴起时,中国也早已进入了权力的时代里。
小时候对于酒有一种莫名的排斥,特别是看到街边醉倒的醉汉,胡言乱语手舞足蹈,便觉得酒不是一个好东西。当时心想,酒这东西十分苦辣,全无口味,怎么会有人嗜酒如命?后来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醉酒之后,人的思想可以到达另外一番天地。
酒参与的场合很多很多,红白喜事,业务洽谈,商务合作,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酒。酒在酒桌上,人在心也在。有的人酒量好,可以达到千杯不醉的成就,比较容易安排别人。也有人喝酒容易上脸,没怎么喝就脸红耳赤。俗话说,酒品见人品,有人醉酒之后,胡言乱语,歇斯底里;有人沉默不语,只是闷头哭泣。在酒桌上你能看到平日少见的丑态。
当人真正的醉酒之后,他是不会有任何意识的,所谓的酒后乱性只是逃脱责任的借口而已。当然,因为酒,也曾发生过许多案件,从酒后冲突,到强奸杀人,而法律似乎因为醉酒,而对行凶者格外开恩,直到酒驾醉驾的出现,国家开始严厉打击。可以看出,人在酒面前,行为能力几乎在齐刷刷地倒退。
酒可以从社会中,渗透到人的大脑皮层里。
一张口几杯酒落肚,酒精影响着大脑,左右着人的思绪。再拘谨的人也变得极度开放,口无遮拦。对于工程队而言,酒过三巡之后的相谈甚欢,便代表着竞标成功了,内心的石头也会落地。在酒桌上把上司哄得天花乱坠,便代表着仕途有望。平日里淡然的朋友,几杯酒上头之后便成了生死相交的兄弟,因为酒逢知己千杯少。平日里毫不起眼的人开始鼓吹往日的神迹,因为酒壮怂人胆。
经常喝酒的人都听过:来,喝完这一杯,还有三杯。话都搁酒里,我先干为敬,你随意,等等。满口的洒脱豁达,其实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是要陪酒兜着,敢陪酒的最受赏识,关系也可以更近一步,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作为一个标准的酒局,开场之前是不兴交谈,先上酒来过三巡,之后微醺的状态下什么话都能说开。
古代的文人墨客多借酒消愁,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宋太祖赵匡胤释兵权之前也选择用酒先释将领们内心的盔甲。就是因为酒能使人放下精明,放下世俗,坦然做最真实的自己。
古人多用酒来逃避现实,今人何尝不是呢?每一个酒局之中都有奔波劳碌的的小职员,有为业绩发愁的下属,有勉强维持关系的朋友,也有为取悦客户的放低姿态的老板。表面上喜笑颜开,推杯问盏,实际上肚子里翻江倒海,脑袋中云里雾里。有时候就想着,要是能一直这么醉着多好?但是唯一清醒的就是脑子里仅存的意识:这是酒局,不能说错话,还有,这事就要成了。
我们都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唯一的办法就是不醉不归。可是难免有人会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他人醉心不醉,知道心中的归属不在酒局里,而在对现实的满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