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镇做题家,你会想到什么?是敬佩?是同情?还是嘲讽?相信某明星考编的事件您还历历在目,当时在网络上吵的可真是热火朝天!且不说您站在哪一边,单说这小镇做题家,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
1832年,在辽阔的湘乡地区,你能看到这样一位父子:他们提着沉重的考篮,徒步三百多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童试。父亲叫曾麟书,儿子叫曾国藩,这是他们第六次并肩作战,在此之前,父亲已经失败十六次了!提起这对父子,人们常笑话道:“祖坟上不冒青烟,再怎么折腾也没用!”可这对父子就是不信邪!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历了十六次失败后,父亲终于迎来了转机,高中了秀才!可是,曾国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非但没有上榜,反而作为反面教材,被全省通报批评:文理欠通。这是曾国藩生平第一次大耻辱,当全家人都在庆祝父亲入学的时候,曾国藩把自己关在书房,反思自己屡次失败的原因。
其实曾国藩很用功,但他的学习方法太死了,只知道死记硬背,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平平无奇,缺乏气势!要想突破科举的第一关,就要在文章的大局观上下功夫!
又是一年的艰苦奋战,但这一次,曾国藩信心满满!果然,放榜那一天,曾国藩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次的成功,也让曾国藩找到了考试的窍门。第二年,曾国藩中了举人;五年后,又中了进士,点了翰林。至此,曾国藩打通了科举这条道路,他也从社会最底层挤到了金字塔尖上,这么多年的科考经历更是磨砺了他踏实、坚韧的品质。
三十岁这年,曾国藩带着满腔抱负,来到了北京。可刚到北京没多久,曾国藩就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出身农村的他,除了考试一无所长,与翰林院的其他同学相比,曾国藩不光才疏学浅,还带着一身鄙俗之气。但他并没有因自卑而停止不前,相反,在这一年他立下了一个终生之志:学做圣人!这是儒家的最高追求,这一年,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
圣人的标准是残忍的,这是对人类自然本性的扼杀。本性是融于血肉的,要想从这幅肉身中换一个“完人”出来,无异于割肉剜心!但只要是曾国藩下定决心要做的事,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从那一天起,曾国藩开始戒烟、戒色、戒骄、戒躁。在每天的日记中,他都会反省当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哪怕是在人群中多看了美女一眼,他都会骂自己“真禽兽矣!”直到去世前三天,曾国藩还在日记中批评自己“精神散漫”。别人三天都坚持不下来的事,他坚持了一辈子,他真正做到了用尽一生来改毛病。
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平定太平天国。晚清时期,清朝的正规军早已失去了入关时的勇猛,变成了一滩烂泥,一块朽木,面对太平军时束手无策,节节败退。曾国藩早就意识到这样的军队是不堪重负的,更何况,此时的中国还面对着一个更大的敌人——西方列强!在内忧外患中,曾国藩一改前制,赤手空拳,创立了一支新式军队——湘军!一介书生,带兵打仗,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更何况此时的曾国藩还没有手握大权。从1851年到1864年,在这十四年的内乱中,清政府的军事根基江南、江北大营全军覆没,只剩下湘军——这支不被朝廷器重的军队,一路摧城拔寨,收复失地!1864年,南京城下的一声巨响轰开了坚固的南京城墙,也轰碎了洪秀全的天国美梦。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他出身低贱,却官至疆臣之首,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同样,曾国藩的一生也是失败的。他以圣贤自期,按照圣人标准一丝不苟地苦学修炼,为的就是恢复大清曾经的昌盛。可是啊,直到人生暮年,他才意识到,自己奋斗终身的目标不过是一场梦,这个王朝早就不可救药了!
王朝会覆灭,但人还在,只要人在,中国就有希望。于是,在他去世前五个月的时候,他上奏朝廷,选派儿童赴美留学,这是他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也是他竭尽全力,推着这个古老而又多灾多难的王国向前迈了一步!
曾国藩是中国最后一位圣人,也是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位偶像,他用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对当代人也是极具启发意义的——小镇做题家的终点不会只是做题家!
中国社会历来是需要小镇做题家的,这意味着不断有人在学识、修养、财富等方面脱离落后的乡村,为家族在更高的阶层开辟新的土地!尽管这很难,但也请保留年少时的冲劲,不卑不亢!至此,就用苏东坡的一句诗来共勉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