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早上被“罗一笑”事件狂刷屏,一个鲜活生动的“引爆点”案例诞生了。蹭个热点,分享流行三法则~
“引爆点”的概念:第一,传染性;第二,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第三,变化是突发式的而非渐进式的。在这三个特征中,最后一个尤为重要,即流行潮是突然全面爆发的。正由于有了第三个特征,我们才能够意识到前两个特征的存在,但也正是通过第三个特征,我们才能够深入观察现代社会中许多变化的发生方式。流行潮突然全面爆发,以及一切变化同时产生——这一极具戏剧性的时刻,我们把它命名为“引爆点”。
打哈欠的感染性很惊人。仅仅是写出“打哈欠”这个词语,就已经在阅读的时候开始打哈欠了。那些看到你打哈欠的人也会做出相同举动,他们仅仅因为看到你打哈欠。他们也可能仅因为听到你打哈欠而打哈欠,因为打哈欠也可以通过听觉来感染:如果你给盲人放打哈欠的录音带,他们也会开始打哈欠。最后一点是,如果你阅读本文时开始打哈欠,你脑海中是否会闪现出自己可能是累了这样一个念头?我想肯定有人会这样想,这意味着打哈欠也具有情绪上的传染效力。
第一章:流行三法则
流行病爆发需要三个条件:能传播传染病病原体的人、病原体本身和其发生作用所需的环境。当一种流行病爆发时,三个条件就失去了平衡。疫情被引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一个甚至两三个条件发生了变化。我将这三个变化条件称为: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个别人物法则:我们所指的其实正是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某些人比其他人更为关键。看起来这并不是一个特别极端的观点。经济学家们经常谈到的“80/20法则”的意思就是,在所有情况下,一项工作中的大约80%都是由参与工作的20%的人完成的。80%的犯罪活动系20%的犯罪分子所为;80%的交通事故由20%的司机造成;80%的啤酒被20%的饮酒人士喝掉。这个法则表现在流行病上就更为极端了——极少数人引发了流行病的传播。社会流行浪潮的发展过程与此相似。它们也是由少数几个人驱动起来的。在驱动社会流行浪潮方面,这些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擅长社交、精力旺盛、博学以及在同类中有足够的影响力。
附着力因素法则:人们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如何使信息更易传播,即如何使我们的产品或者观念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但是要把消息传播出去,一个关键点在于怎样确保接收者不会左耳进右耳出。信息有了附着力就意味着它会对人产生影响,如此你就能把他从你的脑海中赶出去,也不能把它从记忆中清除出去。在已有附着的情况,除非有另一种更强大的附着力产生,否则用户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习惯,买新产品或者看新电影呢?附着力因素法告诉我们,有一些特别的方式,能够使一条具有传染性的信息被人记住。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收到显著的效果。
环境威力法则:作者认为大城市内人们很难关心周围群体的原因是如果一个人周围生活着数百万人,这必定带给他生存上的压力,而防止别人侵犯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漠视周围的人群。人们是否会关心身边的不幸者,有时候会取决于身边细微的环境因素,独自比群体更容易产生行动。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 中信出版社
支持正版阅读,本书阅读来源:京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