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我们学校有小学语文基本功赛课活动,我忙里偷闲去听了几节课,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属于不专业但有情怀的人吧,听后思考了几个问题。
课堂究竟是为了谁?是为老师把预想的方案表演完毕吗?显然不是,是为了引导学生攀登学习发展的高峰。心里有学生,有学情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不少老师把自己当主角,不让学生充分地读,就是一个劲儿地说,琐碎地问,没选择地播放课件,最后把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才肯罢休。这是典型的话语霸权牵制思维而不是发展思维。
功夫在诗外,有底蕴才能把课上出精彩。有的老师气场强大,目标明确,语言精练,板书美观,课堂有结构感和层次感,给学生一片海域通过思维支架(工具)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去体验,用听说读写多种方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高效值得回味。可能是看花容易绣花难,我发现了好课,也看出了一些有问题的课,这对我都是思考的资源,没有谁的课是完美的,也没有一无是处的课。
能不能少讲多读?能不能以读代讲?能不能通过多读把问题自然解决?学生是有学习能力和自主性的,可是被动灌输单向牵引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积极性弄没了,思维僵化了,语言干瘪了,更别提以教材为例学习写作了。语文老师要为孩子奠基哪些文化常识?多积淀增强理解力运用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比老师告诉的效果好得多,讲给同学听更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原因。
信息时代的老师,如果还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的拥有者,不变革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