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的一则寓言:
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一变,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们经常讲,习惯性动作,习惯性思维,那么,习惯到底是什么?
【习惯是什么】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而由于习惯是一个全自动的,潜意识的行为,所以即使是坏的习惯,如果没有刻意留意,我们也全然而不知觉。
【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习惯】
行为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当中,大约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大约有95%属于习惯性的。也就是,如果我们没有刻意的去认识习惯的形成以及改变,我们人生95%的时间是不由自己主宰和控制的,让习惯牢牢的把控着,而我们却毫无所知。
世界上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早早研究人类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并利用人们的习惯来获取自己的利益,如超市货品的摆放,百度谷歌公司的广告投放。
认识习惯的目的在于了解自己的舒适区,并向学习区逼近,而后将焦虑区变成舒适区,从而达到成长和认知升级。
【怎样养成习惯】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你可能听了一场热血沸腾的人生励志讲座,或者看了一篇充满斗志的心灵鸡汤,基本上看完听完睡不着觉,然后连夜决定背单词,眼睛发亮,瞪得跟珠子一样大。但结局都知道,三天后当你再看到单词,呻吟了一下,心想怎么又是你!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个动作,如果重复三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如果重复三个月,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TED上曾经有一个很火的视频,用三十天来成为不一样的自己。用三十天来每天拍一张路上的照片,三十天写一部5万字的小说,当他真的这样做的时候,感觉每天都变得不一样,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每天都有新的习惯养成。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我们更多的是想改变一种习惯,或者说,使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而不是三分钟热度,烧完结束。
罗永浩在他的书《生命不息,折腾不止》里提到,为了改变自己三分钟热度背英语的坏习惯,他就用三毛钱两斤的那种成功学,将它们放到家门口。每次想出去红尘滚滚,就随时抓起一本,翻了两三页,就有一句精神鸦片像雷电一样的击中他,“不怕苦,吃苦半辈子,怕吃苦,吃苦一辈子”,然后感动得一塌糊涂,捶胸顿足。然后再坚持三天,再抓起一本,周而复始。
但大多数的我们,可能无法像罗永浩这样折腾。《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揭示了人类习惯的一般惯性及大量习惯运作的原理,并提出了一套诱导从而养成习惯的习惯回路。在这套方法里,分为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者情感方面;奖赏则是让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
例如人类刷牙的历史功劳,要归功于“白速得”牙膏,而这种习惯的养成,还要归功于两条心理学基础。
第一、找出一种简单又明显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说明有哪些奖赏。
如“白速得”,人类照镜子的时候,会发现一种暗示-牙齿垢膜,以及一个奖赏-漂亮的牙齿和清新的口气,从而诱发惯常行为。而到今天,这两个法则几乎被所有的广告文案所使用,从而诱发消费。
【如何改变的习惯】
假如我想练习画画,我每天就把画出来的画发布到朋友圈里,发布到社交网站里,然后承诺每天都做。
在这里的暗示-放在桌上的笔纸,奖赏是朋友的点赞和给人言行一致的赞赏,从而由赞赏来诱发惯性行为。有人说这样的方式很功利,但在你能自律前,那就功利一点,让外力成为你的动力,来修炼你的内力。
著名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如果你想变成更好的自己,那就认识习惯,并改变不好得习惯吧。
【总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改变是痛苦的,那就在改变习惯之前,给自己一种暗示,并给自己设定奖赏,并在脑海里经常设想奖赏的美好,来诱发惯常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