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读史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探秘的过程,使得读史变得更加有趣。读的是个军事变革的事——胡服骑射,结果引出了中国人穿连裆裤的滥觞,岂不好玩儿?赵武灵王的军事变革,摒弃了传统的战车,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军改,使得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一较长短的军事强国。如果不是他的子孙一个不如一个,秦赵之间,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呢。
前326年,赵肃侯赵语逝世,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依然重用老爹赵语的重臣肥义。
前307年,赵雍计划征服中山国(首都顾城,河北省定州),经过房子(河北省高邑县),直抵代邑(河北省蔚县),再北到无穷(今地不详),西到黄河,攀登黄华山顶(今地不详),跟肥义讨论“胡服骑射”方案,赵雍说,顽劣之辈会嘲笑,贤明的人会明白。即令全世界都反对,北方胡部落(内蒙古西辽河上游)的土地和中山国,我一定夺取到手。于是积极准备。
衣赐履说:柏杨先生在此处注释说,战国时代,华人宽袍大袖,不但浪费资源,行动也不方便,在战场上拖泥带水,等于自杀。当时作战,仍以战车为主,车用马牵引,车上载战士,运转迟钝,无论追击或逃跑,都不灵活。赵雍主张改穿胡人部落战士们穿的短衣窄袖,抛弃战车,改乘战马,近则用刀枪,远则用弓箭,这是战术上一项空前突破。但基于社会的惰性,赵雍不得不谨慎从事。
柏杨先生关于胡人战士骑兵“近则用刀枪”的判断应该指的是下马作战,因为战国时代还没有发明马鞍马镫,至少目前还没有考古证据,而如果没有这套家伙事儿,想要在战马狂奔时舞刀弄枪,似乎不在少林寺练个十年八载,恐怕不行,呵呵。
贵族们果然反对,赵雍的叔父赵成,更宣称病情沉重,在家赖床,拒绝参加中央政府会议。赵雍派人向他解释,在家当然听命尊长,可是在国则必须听命领袖。现在,我已改穿胡服,只叔父大人不肯更换,恐怕天下人对你提出指责。治国有常法,总以人民福利为第一优先。政治有常规,总以贯彻命令为成功要件。明显的善政,连最卑贱的人都会了解,但要想彻底执行,必须居高位的人先行遵守。我想仰仗叔父大人的领导,来完成胡服骑射的划时代的改革。
赵成说,我听说过,中国(泛指中原地区,与所谓夷狄相对)是聪明才智人士最喜爱的地方、诗书礼乐最讲究的地方、远方外国最向往的地方、胡人部落最羡慕的地方。而今大王突然抛弃一切,去效法胡人,穿他们的衣服,违背古代的风俗习惯,已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感,愿大王三思。
使节回报,赵雍亲自去赵成家拜访。说,我们赵国,东有齐国和中山国,北有燕国和东胡部落(内蒙古西辽河上游),西有楼烦部落(山西省北部管涔山)和秦王国及韩国的边界。我们的边防部队,仍使用传统武器,缺乏现代化装备,一旦敌人发动攻击,如何防御得住?从前,中山国仗恃后台老板齐国撑腰,侵略我们土地,捕捉我们人民,决河水灌鄗城(河北省柏乡县北,鄗读如浩),如果没有上天保佑,鄗城可能失守,先祖们认为是最大的羞辱。我之所以改变服装,更新战备,只不过为了准备四境应变,报中山国之仇。叔父大人却坚决维持固有传统,忘了鄗城丢丑,大出我的意料。
赵成悚然接受。第二天,赵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雍下令全国人民抛弃长袍宽袖,改穿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
衣赐履说:胡服骑射,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改乘战车为骑战马,这就涉及一个非常重大的穿衣原则——不能再穿开裆裤啦!
什么?赵国人穿开裆裤?
是啊,不光赵国人,当时各国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贵族平民,穿开裆裤的都是有身份的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穿裤子!
不会吧?不穿裤子?
然也。
古人不论男女都穿裙子,一是为了保暖,二是遮挡私处。乘战车作战,这种装束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骑马作战,问题就大了,总不能光着屁屁骑马吧?特别是彼时可能没有发明马鞍马镫,光着屁屁在马上狂奔,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呵呵(我是想不下去了)。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搜罗关于裤子的资料,感到很有意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之所以难度很大,可能还有一个重要但不好意思说的原因。不穿裤子,或者,穿开裆裤,有两个好处:一是行房方便,不论男女,掀开裙子就可行事(此问题下篇会有例证);二是大小便方便。特别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个人每天都要方便多次,我们可以想像,如果穿着裤子去方便,一边要挽起宽大的衣裙(防止如厕时沾上秽物),一边还要想办法解开裤子(彼时没有松紧带,穿裤子是件很麻烦的事),不管男女,在方便的时候显然很不“方便”,而改穿胡服的标配动作之一就是要穿裤子,必然打破人们的生活习惯,势必引起强烈的反弹。
另外,个人想像,宽衣博带和短衣紧袖站在一起,确实给人感觉身份不一样,短打扮的看起来可能就像是下人一样,这可能也是不易推广的原因之一罢。
关于中国人穿裤子的事,我们下次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