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书中行家
文/ 雨洁
摄影/ 三拾
看过电视剧《安家》的人,恐怕都对上海老洋房专家印象深刻。他们买卖的是房产销售中顶级稀缺的商品,总量只有几千套,每套价格数亿,这种古旧沧桑的房子承载着上世纪的沪上风云,让人有种穿越感。而老洋房专家,与其说是商人,不如说是“向导”,没有他们的指引,人们很难走进那个传奇旧世界的阵营。
每个行业的塔尖,总有一群特殊的人物。这样的行家在司空见惯的书店业里同样有。相较而言,或许更为博学多闻、神通广大……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里就记载了这样一桩故事:
民国年间,名医陈存仁酷好收藏医书类古籍。当时,他已有古医书1000余种,放眼整个上海,很难找到他没有收藏的古籍。在熟人介绍下,他来到北平琉璃厂的富晋书社,想要拾遗补缺。
3日后,店员领他到一间精室之中。里面除了放着他目录中所没有的医书1000多种,还另写了一份新的目录,供他对照选购。其中竟然又有80种书是他的同行前辈——北平大名医萧龙友的自藏图书,全部珍贵又稀见。书社老板还说:有些故宫藏画亦与医学相关。虽然不能购买,却可以借出摹写或照相。只要代付佣金,书社均可代办……
陈存仁忆及此处不禁写道:“我看了这个目录真的发呆了,因为这些书都是我在上海求之不得的!”一个已经见多识广的名家,用发呆了几个字,可见这次购书带来震撼。
医书古籍只是古籍中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类目。若无极广博的信息源,短短三日内,绝难拿出这样一份博志洽闻的定制版目录。可以说,这目录一出,书店的招牌与身价便立住了。
谈及这个故事时,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个类似的书中行家——北京798罐子书屋的主理人张小强。
▲
位于北京798的罐子书屋,在艺术品行业享有盛名
张小强,是活在当代的文物艺术品图书行家!
在这间罐子书屋里,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艺术类图书,有许多是全世界只发行过几百套的珍稀古书。譬如这套家具教父古斯塔夫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向被认为是研究明式家具的教科书。众所周知的大藏家安思远、王世襄等都是从艾克写出这本书后,才开始关注收藏明式家具。其地位可见一斑。此书历史上只发行了200部。据称,上世纪50年代,仅有7本英文版《图考》留在国内,极为珍稀难得。
▲
罐子书屋藏书
来这里找书的人通常只要报上书名,张小强就能将此书身世来历、装帧形式、优点特色、乃至市场上的流通说得磊落分明。事实上,除了藏书家,博物馆和拍卖行也会通过他打听与购求珍品图书。
我们常说“某某事问对人了”。如果你喜欢艺术类图书,张小强就会是这样一个让你感叹到问对了的人物!
张小强正在介绍一本珍稀图书
他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的“线人”。他们随时帮张小强捕捉那些珍稀图书的拍卖消息,以及特殊藏书的交易情况。在艺术品图书世界,无论旧事新闻,很少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
我们随意聊起某位大藏家蓄势多年,还未出版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制作世所罕见。光是书中的图片,每一张都是请日本最好的摄影师,在最好的摄影室里拍摄的。这意味着每张图甚至都值得作为摄影作品单独拍卖,而全书投入据说高达千万元。张小强从知道此事起,就默默备下了一笔资金,专为等此书面世。如今已经等了好几年了。
相对来说,新书是有盼头的,真正难寻的是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旧藏书。
这些书比老洋房更珍罕。有的珍稀旧书,总共只发行过一两百套。其中有很多会进入图书馆或博物馆,那便很难再交易了;有的毁于时代纷乱;有的散佚有的损毁;只有少量的能保持完好进入交易。通常数量仅仅几十套而已。而且它们还分散在世界各地,有时一个国家也只有几本能被交易流通。
▲
罐子书屋藏书《热河》
1934年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出版
此书堪称日本印制史上的奇迹。其成本极其昂贵,发行全部为预约订制。存世量极少,即便有也是零星散本,而罐子书屋收藏了品相精美的全套,其中很多建筑现在已不可复见。
要买到这种书,首先你得知道谁手中会有。不过因为这种书往往提供了罕见的信息,藏家通常也不愿意出手。
这又得等。在日本等国家,许多爱书的老者即便愿意割爱,也只与有交情的书商打交道。想要做成一桩生意,需要有漫长岁月的铺垫。
张小强就掌握了这样一批特殊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书商作为“线人”。他们知道谁家有什么书?谁会近年来打算放出来一批,甚至还能拿得到藏书家的“友情价”……是不是让人想起了《银元时代生活史》里北平老中医萧龙友的80册藏书?为何富晋书社能在短短3日内,拿到那批珍稀古书的清单,自然也少不了长年往还的伏笔。
这套《纂组英华》是罐子书屋经手过的一套“重器”。素有“民国第一书”的称号,是迄今为止最重要最精美的中国缂丝刺绣出版物。1935年日本座右宝刊行会版,当时只发行了300部。
▲
罐子书屋藏书《纂组精华》
此书是两巨册,重达44斤。打开来看,美不胜收!书面仿缂丝上覆薄纱,书口三面刷金。多数图版为五色铜版印刷并覆纯金金粉;少量黑白珂罗版,内隔页水印兰花纹为饰。
书分两部,上部缂丝部,将唐宋以来缂丝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探究,并对每幅作品进行了学术考证,辅以历代缂丝之异同。下部刺绣部,将唐宋绣品铺排隽细,留下了详尽的技法信息。又收录有朱启钤先生所藏的“宋、元、明、清历代遗传之刻丝及刺绣”共计79种280余件,不少实为国宝。难怪有“民国第一书”之雅称。
又如这套《西藏密宝》,1984年出版,也只发行了500部。我们曾在罐子书屋的二楼见到它的身影。摊开来,阔大近一平米,里面五册分别以五色锦缎包覆,明丽而雍容。打开来看,里面一份份尽是散页装帧的精美图片。
罐子书屋藏书《西藏秘宝》
书中收录的是一批“消失”在公众视野里的秘藏之宝。原来十四世达赖喇嘛出逃印度之际,曾将部分西藏传统瑰宝携至印度达雷萨拉姆保存。由于政治原因,此后数十年內无人得窥其踪。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摄影家藤田弘基才获得了首次拍摄出版的机会。
全书内有70余件唐卡和佛像,品相绝佳,艺术性令人惊讶。这几乎是他们唯一一次现身于出版物。换言之,如果不拿到这本书,你无从窥见这批藏传佛教珍宝的形迹。
图片印刷采用珂罗版(collotype)这种世界上最好的复仿工艺。因为造价高昂,如今它已经绝少被使用。
用它印制的图片有种独特的质感。凹凸明暗,纤毫毕现,如在面前。你仿佛不是在翻一本图册,而是通过视觉获得了“手感”。
罐子书屋藏书《西藏秘宝》内页图
虽然不是佛教徒,但当这样的书摊在人们面前,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奇异的殊胜。
没有人特意嘱咐,但围观者就是突然静了下来,连呼吸都变得精巧别致。张小强说:曾经有一个朋友,为了多看一会儿,竟然去把机票改签了。这个朋友说:它太有味道,即便只是看到,也体验到了幸福。在日光难以照射到的罐子书屋二楼空间里,挤满了这样珍稀的、绝世难寻的古旧藏书。这是每一个书呆子心中的梦,在一束安静的光下,进入一个辽阔的世界,永远不下楼。
罐子书屋的二楼
墙上的渡天阁,是摄影大师荒木经惟的书法
张小强不仅坐拥书山,他也是这里的捷径与“向导”。
曾有一位客人,想要开始收藏玉器。张小强听完,问了问他的书架有多大,随即告诉他:你只要20种就够了。把这20种看完,你再来找我买,不需要一下子买很多,没有意义。
“因为这个门类里大量的书,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但故宫博物院藏的玉器要看,台北故宫的要看,这两家提供的是标准器。接下来再看顶级藏家出的书,作为补充。正如古人学诗以识为主,收藏也是一样。入门要正,立志要高。这个方法虽是速成,也是走在正路上”。
想深入也有办法。
譬如如果你要收藏绘画,有三套书在手,就有了趁手的工具。一套是文物出版社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汇编了中国大陆全部国有馆藏古代书画藏品。一套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书画图录》,收集了中国台北故宫收藏的书画。再加上一套东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相当于是中国之外,世界所藏中国书画全部收录进去。3套书加在一块,你就掌握了世界上90%的中国古代绘画的信息,如果都看过一遍,那绝对称得上专家了。这个过程中你在觉得喜欢谁的风格?就去潜心专攻某类……
卖书之余,他给很多人提供过指南。收藏玩得好的人,大多都爱看书。因为这些聪明的人知道,他们不是在买书,而是在购买更多的可能性!书是前辈一生眼光胆识与成败经历的结晶,更别提有些信息早已散落于历史,唯有凭借特殊的书籍,才能寻到蛛丝马迹。
书山浩淼,而张小强几句话间,往往就能于茫茫迷雾中为人拨云见日。
他进入书店业,是一个纯粹的巧合。
他曾是《艺术新闻》的发行。每月要写专栏介绍20本艺术类的新书。因为他总能提供最新、最快、最专业的信息,渐渐地就有人托他购书,杂志社看到这项业务的前景,罐子书屋于是应运而生。
从2005年到2017年,整整12年间,张小强每月都会读30-50种书籍,并且为其中的20种写下具体的书评。三年前,他将写书评的工作交给同事,但自己仍旧保持着惊人的阅读量。
除了是书店,罐子书屋里也举办大量的艺术品展览与雅集
这种嗜书的兴趣,他与他的客人在相互影响。
有许多客人已是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每天无论再忙,还是会抽空翻翻书。这件事甚至变成了他们繁忙之余的一抹温情。有位客人有个像罐子书屋那么大的藏书室,每晚10点处理完工作,12点睡觉。中间2小时,是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有的客人年事已高,视力不好,事情也多,但即便如此,还是保持着每周至少2本的阅读。
客人们的这种爱书之情也感染着张小强。人们往往惊讶他购书时的魄力,在拍卖会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也敢毫不犹豫地买下。张小强却说:是客人给他了信心。让他知道好的东西一定有人抱着必得之志。
为此他每年都拨出来80万-100万的资金,10年1000万左右,专门用来搜捕那些突然出现的奇迹藏品。
他全力保持一种节奏。每日早上跑完步,处理完常规事务,就与世界各地的“线人”联系,再去看行业的情况,思考未来该如何布局?十几年下来,秩序成了肌肉记忆,他像一头优雅的林中猎豹,灵敏矫健又擅长等待……
最近让他得意的是这套1911年出版的《泉屋清赏》
它首次将现代珂罗版技术引入到收藏图谱的印製,也首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青铜器的精髓
张小强本来不愿意接受采访。最终打动他的,是想跟我们聊一聊这个行业。
他希望出版市场更健康一些。出版社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书,刚投入市场就面临疯狂的滥价打折,这无异于折辱。书商大不了可以做其他生意,弥补利益。但出版商合理的付出得不到合理的利润,人才就会外流,好书也会越来越少。说到底被迫打折不过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惯性,因为在有些国家,新书就是不打折的,这一点甚至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或许我们可以为新上市的书设立保护价,在一定的时期内不打折或者只打很少的折扣,以此保证出版商的应得利益。
这些话说与媒体(而非政府机构)或许不是那么对口,他当然也知道。但总要有人说这些话。反反复复地告诉我们身边每一个人,跳楼价或许是一种刀口舔蜜的行为,我们在牺牲一个行业,来成就眼前秤斤掂两的实惠。
张小强是个外观很平静的人。
你很难想象他同时在准备着数百个伏笔千里的工作,积蓄着十年后的若干个不同项目。就像我们没料到,他在采访中真正想谈的,不是传奇见闻,不是珍异图书,而是相关行业的潜在危机。
他的目光一直放得很远。
十余年来,他用自己的耐心将关于书的一切编织成一张广大精微的网络,静静地聆听,感受四面八方的风息……
人的内在与表象常有一种矛盾。志存长远的人,格外留意每一个小习惯的养成;而灵通迅捷的人,看起来如此温和平静。
(文中部分书影及图片,由罐子书屋提供,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