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层治理需要始终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协调各方,凝聚合力,久久为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一是党建引领完善治理机制,推动治理效能提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就是要把服务群众、帮困解难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将增进群众福祉作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制度和村(居)民自治、民主协商制度,健全“经常性联系群众、一条龙服务基层”机制,完善党员承诺践诺、志愿服务、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乡镇干部和包村干部“三必讲、四必问、五必访、六必到”制度,不断拓展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途径方式。探索实施“民情直通车”、“民事直说”等议事协商机制,每周固定时间与群众面对面谈心谈话,及时处理群众的“急难愁盼”,对群众求助和投诉统一登记、首问负责、分类处置、限时办结,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是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实现服务共享。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顺应基层工作服务对象、服务需求、服务资源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基层,形成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推行服务清单管理制度,梳理“需求”和“服务”两张清单,通过服务平台征集、社区接单等方式分类建立管理台账,结合“走基层”“双报到”等活动,实行双向供需认领。大力推动“互联网+党建”建设,整合智慧党建、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党建APP和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打造集党建、就业、社保、卫生等诉求反映、政策咨询、民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畅通双向反馈渠道,提升服务满意度。重视对民意测评的双向反馈和结果运用,畅通综合网络服务平台、问卷调查等线上线下收集渠道,组织驻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及驻区单位、“两新”组织代表、群众代表等对社区服务进行监督评议,真正做到“服务满不满意受众说了算”。
三是党建引领推进多元共治,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社会多元主体资源,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通过凝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团体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通过引入社会慈善资源,激发商家、企业、驻区单位、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活力,有效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