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们愿意交朋友,和死党们厮混,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训练、学习新的规则。同时青春期交友也是学习新的知识,确立社会审美的一个重要阶段。
他们的同龄人、同学们、朋友们年龄相仿,都有着一样的乐趣。一样的审美,一样的语言体系,一样的流行文化,甚至是一样的身体状态,更何况还有异性之间那种朦朦胧胧的彼此吸引。所以和同龄人交朋友,就是孩子们非常强烈的欲求。
这种相处的过程花样百出,乐趣百出,比跟父母之间那种已经熟络了十年的相处模式更有意思。比如说游戏、音乐、明星、学习、运动、八卦、老师和同学,这些话题父母根本就参与不进去,或者说你很难参与进去,你的成本太高了,你得用心去跟他挖掘,参与,花时间去泡才有可能。
尽管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但是难度太大。比如说你会给孩子推荐什么音乐厅。你不知道挑起一个什么样电影的话题,会让孩子们眼睛发光,并且自觉自愿的孜孜不倦的去查阅相关的知识。无论是游戏还是影视音乐,他们有他们喜欢的理由。每一个青少年都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身边的同龄人交流。这种乐趣家长无法融入进去。他们就像网络上的一台电脑。把新的东西交汇在一起,形成了新一代的新设备。买的知识树,或者叫做知识网儿,这个可不是无聊和浅薄,因为这就是未来的样子。
这些新的话题就是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如果你拒绝接受他们,这才是罪过,会让这个世界难以成长。只有接受了,并且能够主动的去选择优和劣,才能形成新的审美。
审美很重要的,审美可不是什么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东西,审美决定了未来世界的样子。
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梳辫子的时候,更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那个非常尴尬的剪了辫子半长头发的狼狈样,所有人都愿意更先进,更文明。这就是我们应该支持孩子做的事情。
你可能看不惯,看不上,但是他们之间形成的这种新的文化。文化交流、知识交流也许就是未来20年后的主流模样。除此之外,青春期交友还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习处理矛盾、竞争与合作,经受严格的心理训练。
在家庭里成长,咱们能够提供更多的是物质和关爱,但是在朋友之间则可以通过非常多的方式合作、竞争、对立、取舍,把孩子们柔弱的内心进行强化,而且是无间段的强化,什么事都可以强化。比如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成绩谁好谁坏。
在班里怎么排序,在老师面前如何做人自处。
第二,体育谁强谁弱。
在运动会上,我是那个闪光的明星,还是那个被哄笑的笨蛋。
第三,被异性喜欢还是排斥。
我应该怎么变才能变得更加有魅力,让更多人喜欢我?
在这种过程当中,无论是自信还是受到委屈,这些体会,家长是给不了的,而这一切又都是必须经历的宝贵财富。
强大的人一定是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这一类的训练,还能够活下来,还能够适应,并且能积极的面对的人。
青少年和同伴的关系越密切,就面临着越复杂的变化,同时也能够训练出更加强大的情感能力。
从小的时候,孩子们一对一,俩人可以好好聊天;到慢慢的出现一些关系稳定的小团体;然后再到青春期的后期,出现了以强弱、好生、差生,还有身份、名誉、形象等等为基础的小社会,都是青春期交朋友的正常的一种形态变化。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已经不再是一对一了,已经开始有个稳定的小团体了。请家长千万别担心,不要去打散他们,千万不要认为这种交流没有什么益处。
小团体很重要。因为小团体有着等级、领导以及服从的概念,地位最高的成员就是小团体的领导者,他可以允许谁能够加入我们的小圈子。谁必须离开某一个小团体,都有着不同的等级。
每个小团体都有着高低的评价,地位最高的圈子是那些小朋友最想加入的,同时也是对成员控制最严密的。这种结构看起来好像非常严格,但是它有利于孩子从童年进入青春期之后,在团体中找到优先权,并进行重新定位。
这话说的好像有点复杂。有点学术。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眼看得出来,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强者,谁是弱者,我应该做什么角色?这样的一个心理上的训练,不是家长能给的。
小团体的确会对一些不合群的人造成情绪上的困扰,这个是客观事实。
如果你的孩子连小团体的问题都应对不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生存不下来,是不是说明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弱者?哪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弱者?
所以,让他们去体会,去尝试。你要在暗中进行引导、帮助、呵护。但你不能拦着这件事。那些主导权获得失落,被同伴们认可、嫌弃、抛弃,无论怎样都是好事,都是他们正在接受训练,然后慢慢的细分出强弱。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此刻的弱并不代表它一直会弱下去。他体会到了,若他知道能改进,能够强大,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人始终会发展变化的。如果此刻的弱,你把它保护起来,从此退出,不再参与这些交友的活动,那就意味着停止进化,被淘汰,会一辈子弱。
同伴团体是青春期少年获得情感、同理心,理解道德指引的来源,也是他们实践的场所。也是孩子们脱离父母之后的后盾,所有的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一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