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为学
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a.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b.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以教为学的机会很多,比如:
你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爱人或者同事听。
你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
这些途径都是以教为学的好渠道,只要你用心,就能找到更多机会。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这里的关键词是:心理表征~思维模式
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这个定义太抽象,让我们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对于下象棋而言,一个新手下棋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车、马、炮,“马走日、象走田”,而一个大师看到的却是棋局走势与可能的策略。这种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别。
不过,“心理表征”这个词对大多数人而言比较陌生,不是很好理解。用另一个概念会更容易理解,那就是: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举个例子:元认知就好比我们选择从北京到天津的道路,可以是省道也可以是高速公路。不用临界知识,就像是我们开车去天津选择走省道,路远,堵车,浪费时间;而在思考的过程应用临界知识,就好比开车上高速,能够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我们快速成长就是把省道升级为高速的过程。
比如,省道型元认知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看到问题——大脑直接调用直觉、过去经验、情绪反应——决定采取的行动。而高速型元认知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有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划小圈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
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我们对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比如,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现在让我们再回头看看本书自序中提到的查理·芒格的一个观点: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里说的“模型”就是临界知识,“框架”就是把临界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
换句话说,我们就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与认知框架相关的临界知识和其他能力,极大地提升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