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和菜头推荐,开始看这本《悉达多》。翻开差点以为是印度人写的,没想到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位德国人。对印度佛教文化,哲学,心理学描写到位,语言流畅,不愧为诺奖获得者。
第一次读这类哲学书,翻译流畅。因为翻译才让我坚持读完。
故事从悉达多青年开始,不愿意局囿在家庭提供的环境中,总觉得自己应该去寻找更多,于是悉达多走出舒适,做林中的沙门。沙门生活的悉达多忍受孤单,苦苦追寻、了解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怎么样。他的朋友乔文达和他一起。沙门的学习让他悉达多了解到有型的与无型的对比,向内还需要更深的求索,了解情感,了解困惑,以及获取自我的真实认知。老沙们认知已经不能满足两位年轻人的求知,于是希达多和乔达文去见有名的佛陀,看见谦卑、博学的佛陀,高傲的悉达多在听完佛陀讲座后,觉得与自己想象还有所差距。于是他告别乔文达,决定向世人学习,自我求索。悉达多从此走上另外一条入世,红尘滚滚,财色难平的生活。与商人交流,希达多说自己只会思考,等待,斋戒。对待众人是俯视是旁观是冷静的,对钱财的损失他认为“抱怨 急躁 平添皱纹或辗转反侧有何益处。”告诫世人以“书写虽好,思考更佳,聪敏虽好,忍耐更佳。”但时间和生活磨灭了沙门的意志,于是他慢慢的忘记了入世的原因,成了奸滑奢靡的商人、赌徒和沉迷酒色的富人。只到有一天,他突然觉得自己 是行尸走肉,奢靡浮华是对追求的背叛。于是悉达多逃跑了,一刻不停的奔跑,累倒在河边林中,一棵树下,酣然入睡。悉达多重新出世,在河边当船夫,倾听河水奔流,看往来人群,寻找内心的平静。世尊佛陀涅槃了,世人前去朝拜,悉达多曾经的情人带着他的儿子路过河边树林,被毒蛇偷袭,情人倒在悉达多怀里死去,留下儿子。儿子的到来对悉达多又是一番内心的折磨,亲情和责任让他对孩子耐心、尽其所能,但艰苦的环境却让小孩无法适应。不愿放与想要逃斗争,最终小孩逃跑。悉达多又成寡人。在一层层的情感折磨与内心折磨中,与船夫朋友的交流,向大河倾诉,悉达多获得inner peace。
乔文达老去的时候依然还是沙门,在佛陀教授的道路上孜孜不断的追寻了很多年,困惑,疑问依然在迷茫中。苍老的乔文达与悉达多在河边相遇了。在对探索追求中两人走向两种不同的道路。悉达多认为“一个探求之人,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一心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智慧无法言传,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不再将世界与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悉达多,看世界看自我看自然,从无视到融洽到崇敬、敬畏。理解,融入,尊敬、学习。向河流,向船夫,向佛陀学习。成就内心的安宁和解惑。乔文达则一直在求佛求学的传统道路上坚持行走。
悉达多和乔达文的求知之路多像求知的我们。少年时渴望摆脱社会的固有认知,去学习典范。青年时,有的人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在那条既定之路上前进,累积。有些人挑战权威,又走上自我追逐之路,如果不是始终坚定信念,不屑追求,也许在中年后又成为碌碌之人,成为曾经想逃出圈子的人。如果坚定信念,不断追寻,老年时与乔文达们最终相遇时,表面上悉达多们绕了这么大圈子还是回到探索的道路,但是悉达多们最终以其发现的眼光探求了世界。
或许,如果没有冒险精神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不断反省的自律,莫不如永远当着乔文达。围绕目的探索本身,在自我安慰中度过生活也无可厚非。但这世界终究是靠悉达多们领导。
在开放中意会、尊敬、敬畏时间、自然和自我,是如乔文达的我们最该学习领悟和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