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刊
〈原著〉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未孩。儽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若兮其若海。飕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
赞成与反对,相差有多远?美与恶,相差又有多远?别人所害怕的,我也不能不怕。前路多么漫长啊,永远没有尽头。众人是那样的欢乐,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就像春日登台赏景。而只有我淡泊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一样。我是如此狼狈不堪,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众人都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只有我却像被遗弃了一样。因为我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笨了啊,太拙了!世人那样的明白,只有我是那样昏聩,世人是那样的清楚,只有我是这样的糊涂。我的生活是如此动荡,就如那滔滔不安的大海一样。我又如飘忽不定的长风,不知何处才是归宿。众人皆有用,只有我冥顽无能。虽然只有我和大家不一样,但我还要继续悟道,就像吮吸母亲的奶。
〈赏析〉
这段文字,是老子将世欲的心态做了一个对比描述。但这些描述,绝非文字表面下的,那种仅仅是为了表现他自己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之心。
这段看似内心独白的文字,恰恰正是窥见老子心中之“道”的孔径。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老子的心灵世界吧!
独白之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这是老子辩证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这是对玄一一旋之又旋的肯定。
独白之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言外之意就是,我和别人一样,都是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人的任何行为都会违反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所谓通过修为养成来达到没有七情六欲,没有个人喜好,并具备绝对公正能力的“圣人”,是违反人这一客观实际的,通过心愿、想法来期盼超越这一客观的“圣人”出现,更是一种唯心。
因此,我们推测他的“圣人以百姓为刍狗”中的“圣人”概念,只是一个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管理制度代称。以他所生活的社会,认知上并没有到知道法制社会的高度。但同样,我们依据“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站在今天的社会发展水平,把这种不偏不倚、一视同仁的管理制度引申理解为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是合乎道德精神的。
独白之三:“荒兮,其为央哉”。路的尽头自然是止步之意,而他说,“漫漫长路,永无极进”,不正是万物永恒运动的意思吗?不又和“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遥相呼应,以佐证我们对风箱的“广纳”的理解吗?
独白之四:“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未孩”。
这是借以暗指,世人都有对名利的喜好之心,正如同前面所列举的“五音”、“五味”、“田猎”、“难得之货”等等,给人带来不良心态。他对这一切淡泊,无动于衷,像还不会笑的婴儿那样。他说过,“搏气致柔,能婴儿乎”?微笑的婴儿,尚未认知客观世界,不懂名利之物,而这正是他所要告诉世人的无为之心。
独白之五: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是如此狼狈,就像无家可归一样,众人都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而我却像抛弃一样。莫非他的内心。真就感到无家可归的狼狈,感到众人幸福、富裕,而自己像被抛弃一样?当然不是。众人的幸福、富裕,正如《老子》九章所言:“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悦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在他看来,众人所执求的富裕幸福生活,其实是不能长久的富裕幸福,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完美是“和缺”而来。这一句恰恰正是表达他懂得享受“不完美”,具有“化不完美为完美”的能力。
所以“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这也恰巧对应“功随身退,天之道”。这种独遗,也正是“知常,明也”。
总观前五段独白,大家有没有发现:不正是我们在《悟道篇》里所替他归纳的“旋”、“无为”、“和缺”和“广纳”的要求吗!
老子就是这样高深莫测。寥寥数语,却深隐如此博大精妙之意。
我们再看,下面的独白,老子又将为我们昭示什么。
独白之六:“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那反过来说明世人追名逐利,精神机敏,而他恰恰有一颗宠辱不惊的“心”。
独白之七:“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反过来,说明世人都喜好“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而他所重的恰是大智若愚的“愚”。
独白之八:“澹兮其若海。风翏兮若无止”。一一我动荡啊,像不安的大海,飘忽啊,像不定的长风。这说的是给人看到的形象。
显然,这后三段独白分别说了他的心、思、行。而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用道”。
独白之九:“众人皆有以,我独完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就是老子的“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