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文学老师也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今天刚好问我,有没有看《无问西东》,她对这部作品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她认为这是她近几年看的所有电影当中难得的一部好作品。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
也许是一部能让人在电影院里能自然地代入那个时代,如同穿越般,置身于那个场景,心随着电影中的主角的心跳动而跳动,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中的某一人,我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
也许是一部能让你在电影结束后 ,仍久久不舍离开,仍坚持到所有的画面都消失,任何片尾彩蛋都不愿错过。
也许是一部能让你观影后,静静沉思的电影,那一刻,仿佛空气凝固,而任思绪飘荡,引起心灵的一阵阵颤动。
和舍友看完电影,我放弃了骑车,而是选择一个人静静地走在校道,沉思这部电影所给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
这部电影,采用时间倒叙的方式,用四条时间线索 ,运用时空变化的形式展开,暗含的一条感情线索,贯穿整个主线,将四个时间点,巧妙连接。
电影视角切换到现代,由张震演的张果果赞助四胞胎奶粉以及抚养经费,帮四胞胎父母找工作,认四胞胎做干女儿,四胞胎父母,将四个女儿的胎毛作为毛笔送给张果果,那一刻,也许张果果觉得这一切都会是值得的,即使刚开始是为了某种目的,但是后来是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他人 从而获得内心的一份安宁与坦然。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即使知道生来所要面对的东西,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所在的家庭,但是还是有降临人世的勇气。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你会遇上贵人,也可能会遇到伤害你的人,但是还是会选择无所畏惧。
什么是真实,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
“你别怕,我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的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
视角切换到20世纪60年代,王敏佳,陈鹏,李想,三个背景相同的人惺惺相惜,他们都是孤儿,初中一起读书,长大后李想在医院当医生,王敏佳在药房当护士,陈鹏在清华物理系念书。
陈鹏是爱敏佳的,那种爱,令人动容,也令人感动,那种爱很纯粹,就是想保护对方,好好照顾对方。
当看到陈鹏拉着敏佳的手在清华校园里奔跑,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在阳光的映照下,多想看他们一直跑向幸福。
但是那也许是个可怕的时代,一个闲言,盲目,能将人摧毁的时代,丧失理智的人们,在批斗大会中一脚脚踩向那个如花的生命。
因一封信而引发的血案,敏佳倒在了血泊当中,没有死 ,但却毁了容颜 ,美丽的容颜就这样葬送在丧失理智的人脚下。
看到那一幕,我的内心在止不住地控诉,也为那些被伤害了的人而心痛不已。在那个时代,有多少鲜活的生命,是以这种无理可笑的方式所摧残至凋零……
是陈鹏的爱拯救了敏佳,托住了她的生命。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东西。
后来陈鹏在艰苦环境下远赴偏远地区研究为中国的原子弹导弹事业做贡献,在火车上,看着他的背上掉下来的头发,心中有一种触动。
在中国,多少学者默默地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是他们的无私,是他们的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对他们,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他们把青春贡献给了国家 我们不能忘记……
“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视角切换到20世纪30年代,日军炮火连天,在战乱中,人们还是不忘求真知。在简易的茅草房里,雨滴落在老师的肩膀上,滴滴答答,雨声盖过了讲课声,学生听不见,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静坐听雨”四个大字。
防空警报想起,老师学生们就在山上挖的一个个洞里就地学习,那样艰苦的条件,他们的眼神里还是充满求知的渴望。
时代给人们抛出了一个个选择,在战争的年代,生与死就在选择的一刹那。
在清华上学的沈光耀,面对国难,他毅然选择了当兵,而且是最危险的兵——空军。一纸家书,其母闻讯前来劝服。
其母声泪俱下而言:“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所能得到的名利光荣,祖上早就有了,妈妈只希望你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平安。”
其母道尽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在炮弹无眼的年代,没有一个父母亲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去赴沙场。
但是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个像光耀那样的青年,为了正义,为了国家,为了受苦受难的人民,而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宁负父母,而不惧与敌人殊死搏斗到最后一刻。
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真心,正义而无畏,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短暂的青春,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问西东。
我们这个年代,我们不要只是一味地要求国家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而是应该扪心自问,我们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
我们这代人的青春 也许不应该只有享受,我们除了为自己而奋斗,更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国家的美好而奋斗。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呼唤,我们不能再那么自私,我们不能做什么都只想着自己!
“什么是真实,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
视角切换到19世纪初,清华期末考试放榜,岭澜在榜单下驻足徘徊,他文科科目都是名利前茅,但是理科却是个位数,但是他却读了理科。他想转文科于是去询问梅贻奇校长的意见。
刚开始,岭澜仍然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只是一直让自己处在一种繁忙的状态,选理科,是因为大家觉得理科好,而不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喜欢。
梅校长的一句话也许点醒了他:“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而不是真实。”
而后,看到岭澜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人生哲理,听乐曲,伴着雪景,别有一番意味。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时会被表面的忙碌所蒙蔽 ,而短暂地去回避思考,人生是一种哲理,总不想碌碌无为,平平淡淡过一生,想要寻找一种突破口去寻找生命的真谛。有时思维会被困住在一个死胡同,这时就需要有人能指点迷津。
曾想,静静地坐着冥想,从思维当中超脱,慢慢地走向淡定与从容。在做中行,学而思,思而行,从而由衷地获得一种踏实感。慢慢地,这样也是一种境界。
潜移默化的教育将四条看似时空并行的线交织在一起,将四个时代,四个故事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种感情纽带。
梅贻奇校长对岭澜教育的影响,岭澜后来成为了沈光耀的教授,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从真心”,光耀开飞机送食物给孤儿们,被称为晃晃叔叔,而那些孤儿当中有一个就是陈鹏。
陈鹏曾对背叛了的敏佳的理想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后来在支边的路途中救了两夫妇,自己却牺牲了,两夫妇带着儿子张果果去为李想扫墓,并教育儿子,要做自己开心快乐的事,而不是去逼迫自己。
张果果从这次扫墓过后,才真正放开心去做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他对四胞胎爱的影响,也将延续。
就是这样巧妙的情节设计,将一种潜在的教育文化展现得玲离尽致,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潜移默化,在这一刻也充分彰显。
未来的我,将是一位人民教师,这也让我明白自己的使命。即使自己不能成为大师,但是也要有大师那样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后教孩子们,教知识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怎么样做人,不忘伟大的民族气节,只要有正常的智力,知识并不难掌握,但是要做好一个人,却是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不要内心变质。
人之初,性本善,教育,是要将善发挥到极致,从而为人。
无问西东,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