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聪慧的思辨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里。那我们回顾一下文中主要讲了哪些人?
文中主要讲了王戎,诸小儿。
也就是文中的诸儿。诸是什么意思?
诸就是众多的意思。
一个字多,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说。
应该是众。
对了。那你继续说还有谁?
旁人也是文中的人,问之的人。
很好,请坐。老师把它写下来啊。【板书】
2.好的,同学们,我们要想了解人物的特点,就必须要关注人物的活动。那么这篇课文是怎么写这些人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中是怎么写这些人的,你也可以拿出笔来圈画。
3.好的,已经有很多同学把手举起来了,其他同学把笔放下,我们来理一理文中是怎么写这些人的,按顺序理啊。
(1)我们先来理一下诸儿,文中怎么写诸儿的?谁来说说看?好,你来说。
生: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在这个之前,文中是怎么写他的?有没有补充,那位女同学,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经常跟王戎一起游玩。嗯,还有吗?继续。
生:然后他们看到道边李数多子折枝。
好的,看道边李数多子折枝。诸儿怎么样?
生:诸儿竞走取之。
非常好,请坐。
(2)那么文中又是怎么写王戎的呢?
生:王戎七岁。
首先交代了是七岁的王戎。
生:诸儿去采那个李子了,只有王戎不动。
在这之前王戎干了什么事?
生:王戎经常跟诸儿一起游玩。
按顺序找找。
诸儿都去摘李子了。
摘李子之前呢?
生:他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对了,他也看到了这些李子。
生:诸儿去摘李子,但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他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嗯,这是他的什么?
他经过一番思考说出。
这是他的什么?
语言描写。
非常好。他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那么文中还有一个人,他又干了什么呢?怎么写他的呢?好?你来说。
写的是人问之。
好的,问谁?
问王戎。
那么老师要问问你了,在问之前他干了什么呢?思考。
在问之前他看到了很多小孩都去摘李子了,只有王戎没有动。
他看到了这个,他还看到了什么?
他还看到了道边的李树上长了很多果子。
用文中的话叫。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对了,那继续。
他还看到了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好的。
于是他就问王戎。
他在问之前,脑海中是怎么想的呢?
他的脑海中是想为什么很许多小孩都跟都去摘李子了,只有王戎为什么不去呢?嗯,于是他就去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告诉他了吗?
王戎并没有告诉他,但是那个人去摘了李子。
王戎有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有。
那你试试看他告诉他什么。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好。那你觉得这个人有没有相信王戎的话?
并没有。他就是想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他自己去尝了尝。
那么我们看,正是这个人心中有了这么多的疑惑,于是他才去问,对吗?问了以后他还不相信。对不对?于是就去摘了几个李子。
文中的话是:取之。
非常好。
这个李子确实是苦李子,他就信了王戎的话。好,信然
4.同学们,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把课文是怎么写这些人物的理出来了。现在看这幅图,你看出谁聪慧?
要看谁聪慧,咱得比对不对?
(1)首先咱们来看一看王戎跟诸儿比一比谁聪慧,说话要有根据,有理有据才能信服,好?谁来说?我请这位女同学你来说。
生1:嗯,我觉得王戎更聪明一些。因为她不像别的小孩,看到有李子就直接跑过去吃。他首先观察了一下。
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观察,老师要把它写下来。
他观察到李子在道边。
生长位置在道边,观察到了,还有吗?他还看到什么了?
他还看到李子长在路边,上面却有很多李子,于是他就想为什么这个在路边,李子还这么多呢?如果是甜李子的话,那个李子早就被抢光了,说明有人吃过了这个李子,知道它是苦李子就不摘了。
有人吃过,那王戎吃过吗?
没吃过。但是他知道为什么路边有这么多李子。照理的话,李子早就被人给摘光了,可是却没被人摘光,所以肯定是苦李子。
请坐,虽然他声音小小的,柔柔的,但是我知道她懂了。她认为王戎聪明,还有聪慧。还有人认为王戎聪慧吗?谁来说说看?
生:我也认为王戎更聪慧一些。因为别的小朋友都是看到道路旁边有李子,就直接跑过去摘了,想都没想。
哦,看到就去行动了。他们关注了什么?
嗯,看到李子树上的李子又好又多,所以跑过去摘的。
继续往下说。
王戎他看到道边的李树有很多果子。他没有先跑去摘而是先动脑思考,他发现树在道路旁边却有很多李子,就说明这个李子肯定是苦的,因为如果是甜的话,那就会很多人去摘,这个李子肯定早就被吃光了,他们也就看不到这么多果子了。
他会观察。除了会观察,你觉得他还会什么?
他还会思考。所以我认为王戎更聪明。
生3:好的。有没有哪位同学还想补充好这位男生?你来说。
王戎他三思而后行。
我先问问你,你认为谁聪慧?
我认为王戎他聪慧。
好的,说说看。
因为王戎他三思而后行。
记住,看他用了一个三思而后行,怎么三思的?
他先是看到那些李树,发现这是一个道,一般有很多人走过,而要是走过肯定会把李子摘掉,而李树上面还有许多李子,说明这个李子肯定是苦的。
他有了这样的详细观察,还怎么样?
他还不盲从。
怎么不盲从了?
他看到诸儿去摘李子,而他却并没有随着诸儿去摘,而是三思而后行,通过自己的推理,推理出这些李子是苦的。
他说的话中有一个词大家关注了吗?一起说。
推理。
生4:看来同学们都捕捉到了推理,那谁能给大家讲一讲王戎是怎么推理的?这个思维谁能给他讲清楚啊?你来说。
他先看到道边李子很多,而且大,如果道边是有很多人走过的,为什么不去摘?肯定是因为这李子很苦,然后得知了这个原因之后,他就可以推断出这个李子是苦的。
推理非常清晰,思路也非常明确,表达也非常准确。好,老师也把这个词写下来,他不取是因为他进行了一番推理。
(2)好的,跟小儿比王戎聪慧,那现在不跟他比了,王戎跟这个人比谁聪慧谁更聪慧?好,你来收收看。
生:我觉得还是王戎聪明。因为王戎他是直接知道是苦李,只是通过脑子,不需要行动,但是旁人是通过行动尝一尝之后才可以知道这是苦李子。
那么在他行动之前,他知不知道这是苦李子?
不知道。
谁来说?刚才那个补充的非常到位,你说。
也就是说他在这方面上亚于王戎。
这个词非常好,亚于王戎就比王戎逊色了一点点。
生:那现在我要问问你了,你认为谁聪慧?
我也认为王戎聪明。首先我的思路也跟他们一样。王戎在行动之前,他是通过脑子想而得出这个李子是苦的,而路人是先去问王戎,问了王戎他还去品尝了之后才知道。
问了之后他不是不知道,他是不信,到底你说的对还是不对呀?那时候只有七岁,那么小,你说的话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那我得去尝一尝,哎,摘下来尝一尝咱就知道了,对吧?从这里他就怎么样?
非常好,这位帅哥的思维非常独特。还有没有想说的?
C.我觉得王戎最聪明。因为王戎她是用通过脑袋思考的,而那人他问了以后还不信,就说明他问了以后听了别人的观点,不去思考,直接冲上去想摘着试试,而且他在问之前也没有先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所以我觉得王戎很聪慧。
看来我们同学们一致认为王戎聪慧。
(3)好了,同学们,你们知道王戎为什么如此聪慧吗?想知道吗?
那我来告诉你吧。我们来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何为刺史啊?相当于咱们现在的什么官职?
是现在的市长。
低了,我再找一位,那个男生好像很高明的样子。
是省长。
被你猜中了,就是省长。我们看王戎的爷爷是省长,父亲是省长。很厉害。这样的书香家庭培养出一个王戎奇不奇怪?
不奇怪?
是的。同学们,我们看,王戎后来成了竹林七贤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做了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建威大将军、吏部尚书等官,是越做越大,他以精辟的品评与实践而著称,是一位全国著名的大学问家。
同学们,读了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我觉得王戎很喜欢思考,很喜欢学习。
这跟他的什么有关?
觉得跟他那个家族地位有关。
我觉得这跟他的爸爸和他的爷爷有关。
给他的什么?
给他的教育环境不一样,你看人家书香门第,书香世家,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见识肯定跟这些孩子是不一样的。那么培养出这样一个聪慧的王戎也就不足为奇了。
(4)同学们,我们继续回过来,从图中你看出谁聪慧?我们王戎跟诸儿比了,王戎跟人比了,现在跟谁还没比的?
诸儿和人还没比。
A.那么他们两个人比的话,你觉得谁聪慧?
生:我觉得人更聪慧一点。
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因为人看到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发现诸儿就是争着去采李子,而王戎不动。人看见了李子并没有直接去摘李子,而是先去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他会问,是吗?好,继续。
然后他问了王戎,就是他了解了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之后,他就去摘李子,才发现那个李子是苦的。
他如果问了以后他就相信了,你们觉得他还聪不聪慧了?
不是特别聪慧。
如果问了就相信的话,他聪不聪慧,这也是一种什么?
如果人听到王戎那么说,他就信的话,那他就是跟诸儿看到李子之后就去拿李子是一模一样的,都是盲从。
这又进入了新的盲从,对吧?诸儿看到李子就想去摘,说人家是盲从,那么如果王戎说李子是苦的,我就信了。这是不是盲从呢?
是,也是一个盲目跟风。
B.于是他半信半疑,因为有了疑惑,所以才去摘,摘完之后再尝一尝。最后才相信,看来这个人还真不简单,对吧?我们来看,刚才有一位同学也有自己的观点,你来说。
那个人,他取之,信然,说明他就是勇于实践。
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他会产生疑惑,我们第二单元已经学过许多关于那些好问的名言了。你还记得吗?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所以我认为只有提出疑惑才可以使自身成长。
非常好,你看他能学以致用,此处应该有掌声。
C.那谁来说说看?你理解的他聪慧在何处?好,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
我觉得他不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他是会自己去尝试的。
尝试这叫什么呢?这叫什么?
实践。
这个词用得好,叫实践。它会实践还有吗?
他也善于观察,因为诸儿都去摘椅子了,只有王戎不动,而他发现了王戎不动非常疑惑。
好的,也就是他关注了整个事情的发生与发展,是吗?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疑惑,那么你们觉得他身上还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好?你来说。
敢于提问。
非常好,善问。【板书:善问】
5.我们继续想,不要停下来,还看这张图。在刚才的分析比较之中,我们发现了王戎最聪慧,人次之,诸儿次次之。那这个顺序我们要变一下了,我们来看黑板,诸儿要想达到王戎的高度,好像一下子比较难呐,那么如果诸儿要想达到人的高度,好像还是有可能的。那如何才能达到人这个高度呢?
我觉得第一点就是要先善于提问,然后提问之前最好再增加一下自己的思考,最后回答了之后不能盲目跟风。就比如,人问了王戎,王戎回答之后,毕竟王戎只有七岁,人肯定不信,如果信的话,那也是一种不聪明啊。所以说不能盲目跟风,而是最好要去自己实践一下,这样才能让自己成长。
嗯,好的,实践其实在这里边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呀?去验证了王戎说的对不对。好,那老师给它括号,还可以加一个验证。
多问问,多实践,多思考,好像不难吧?
如果诸儿接下来干什么事情都能这样做,达到人的高度应该不难,对不对?
好。那么我们看那人的高度达到了之后,如果要想达到王戎的高度也没有那么难了,只要你养成一个什么?
观察、推理、善问、实践。时时刻刻让自己往这方面发展,想那么达到这个高度就不难了。
6.好的,同学们向这边看,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如果王戎、诸儿、人生活在我们现在社会,你觉得谁有可能得诺贝尔奖?每年 10 月份举世瞩目的一项大奖,谁有可能得呢?
我觉得王戎可能。因为他会观察,会推理,很聪明。
观察、推理,很聪明,还有没有?光会观察、会推理还真不一定,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思考,还会实践。
今年的诺贝尔奖好像是几个外国人得了,有没有中国人?没有。
但是我相信未来我们中国一定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出现。
我们把掌声送给他,非常好。那么我们看要想获奖可不容易。说王戎,他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呢?
他是会观察、会思考,具备这些还不足以,他可贵的是什么?
他最可贵的应该是他还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他还提出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样的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
我们知道能够提出正确的观点,这是非常可贵的。
那么谁还有可能得呢啊?你来说。
除了王戎还有可能是人,他主要是善于提问,而且他是向一个比自己小,只有七岁的小孩子提问。
向一个七岁的小孩子提问,你还看出他什么了?
他非常善于提问,觉得提问并不害羞,觉得是自己在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叫不耻下问。继续。
还有他会实践,问完了以后不并不觉得这个答案一定是正确的,需要自己用行动来证明这个是正确的。
好,科学家的这个素养具备了,要去验证、要去实践,要去做大量的实验。
二、古文今意,拓展成语
1.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那么我们看,面对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不取,人问之取之。这动与不动,取与不取,关键在于什么不同?
脑子不同。
对了,思维的不同,现在老师要请同学们来把这篇文章好好地读一读了。我请一位男生做代表,我再请一个女生做代表,我们来挑战一下,看你真的有没有把这篇文章学懂了。
学生朗读。
嗯,慢条斯理地读出了王戎的这份淡定。你来。
学生朗读。
好的,非常棒,意思都读明白了,现在韩老师请全体同学把书捧起来,我们用心地、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学生朗读。
2.好。同学们,把书放下。这篇小古文虽然简短,但却很经典,它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奉献了一条成语。道旁苦李,也作道边苦李。本意是指一起读:
指路边的苦李,走过的人不摘取。
后来人们把道旁苦李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事物或人。
3.好的,那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什么呢?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提出问题。然后还有还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推理判断。
哦,能结合实际谈谈吗?
现在我们应该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否则的话你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一事无成的人就是这个成语中的苦李。即便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诸儿的种种表现不点赞,但是我们发现如果他摘了这个李子是苦的,他也不要吃,也要弃之。我们看王戎他在思想上就已经把这个李子弃掉了,那人通过验证以后,摘了以后也会弃之,说明苦李是没有用的。那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对社会没有用的人。
所以观点很大呀。
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就争取长大之后报效祖国。
哎呦,格局很高,那口号也喊得很想。那么你的生活实际中也是这么做的吗?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于别人没有用的人,然我们如果做无用的人,就很快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所以我们上课时候要都有疑问,多多举手,多多听讲。
那这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什么效力啊?
接下来我要遇到这一个问题,必须要深入思考,把它给弄懂。
不懂了怎么办?
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那老师我说了一就是一,说了二就是二,你就信吗?
没有,还要自己实践一下。
好的,掌声送给他啊,看来他真的学会了,学懂了。
同学们刚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谈得非常好,韩老师也把这个成语送给大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道、路、途、径”的思辨
1.在汉语中有很多的词都表示路的意思,比如说有路,我们同学们知道的还有路、途等字。好,谁来读读这句话?
什么意思啊?
只能人走路,而车开不过去。
非常好。那何为轨呀?轨是古代一辆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约 110 厘米。那我们的课题是一起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2.那么如果把课题中的道改为王戎不取径旁李,也就是说树在径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推断是否为正确呢?
王戎不取路旁李、途旁李,能不能看出王戎之聪慧呢?
这个是我们今天回去要跟爸爸妈妈探讨的,要自己独立思考的,明天的语文课上我们进行交流,好吗?
3.同学们把书合上,现在如果让我们来背一背这篇小古文,你行吗?一起来。
学生背诵。
非常棒。让我们在这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堂。
【说课】
老师们好,接下来谈一谈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9 年秋季开始,文言文走进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那么小学文言文学习的一般结构是怎样的?我们一线教师一般都是关注课题,了解正文的意思,借助注释把课文的内容搞清楚,接下来学习生字,做课后习题,做各种练习,最后迎接考试。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结构呢?那么我们一般的教学顺序是先按照教材教完课文,接着抄写做各种练习题,最后复习完成考试。那这样的教学模式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呢?全面思考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性教学设计,也许对文言文教学会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我们团队把四上第八单元定义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那就我的这一课而言,我们团队总结出了这么多的思辨点:
思辨点一,古汉语中的“道、路、途、径”是不同的,课题可不可以变成“王戎不取径旁李、路旁李、途旁李呢”?
思辨点二,三种人的看各看到了什么呢?
思辨点三,王戎动与不动的思辨,这就是“看”与“观察、思考”的思辨。
思辨点四, 取与不取及其两个“取”的不同。
思辨点五,观察、思考的结论与实验结论的思辨。
思辨点六,七岁王戎与七岁的我们之思辨。
思辨点七,这个故事给予后人成语(道旁苦李或道边苦李)的本义比喻义的思辨。
那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就这几点,比如说看与观察的思辨,动与不动的思辨,取与不取的思辨,那观察思考的结论与实验结论的思辨,还有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现代人的古文今义的一个思辨。
我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推理观点,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每一个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整节课时刻处在思辨的状态下和环境里,养成有中心、有条理、重依据的表达。带领学生理出人物在文中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说课文是怎样写这些人的,把维导图跟同学们一起理出来,这是我这节课的中心活动。利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辨,在我的课中都有介绍。面对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不取,旁人问之取之。这动与不动,取与不取,表现了人与人思维品质的不同。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
假如这句话是正确的,能否将其作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呢?
假如这句话是正确的,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在表达形式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希望能跟各位同仁共同思考。
这就是我的一点思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