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家没车?
为什么这里这么脏?
为什么有人看不见呢?......
“童真与诗意相遇”
这个“影后”不一般,她是图书是绘本。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市场街最后一站》,获美儿童文学最高荣誉。如果做比喻,纽伯瑞相当于绘本届戛纳(面向全球),凯迪克相当于绘本届奥斯卡(面向美国)。而《最后一站》就是戛纳奥斯卡双料影后,这在绘本史上是第一次,也许后无来者。好了,现在该揭开影后的面纱,一睹真容。
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小杰和奶奶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巴士之旅。大雨滂沱的日子,奶奶如常带小杰乘巴士去“爱心厨房”做义工,一路上孩子抱怨不断,奶奶却总能以温暖人心的力量,教孩子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尊重他人。包括如何面对欲望,也是家长重要的功课。小杰看到同学坐上汽车走了,问奶奶,为什么我们家没有车?奶奶回答,“宝贝,我们为什么需要车呢?我们已经有辆会喷火的巴士了!还有丹尼斯老先生,总为你表演好玩魔术。”
生活中,孩子羡慕别人拥有更好的物质,我们怎么处理?能不能做到奶奶这么智慧从容?我们是不是会对孩子斥责、限制或说教?斥责这份欲望时,也就暴露了自己内心的恐惧 :害怕不能给孩子提供想要的一切。而当没有歧视和偏见,坦然面对并接纳孩子的欲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需要与渴望,才更容易感到幸福。当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从学校放学,面对门口一排排豪车,我们能否如此坦然应对,能否给孩子传递出对于物质的淡然呢?这确实是个考验,恐怕,也是对我们成人价值观的拷问。
小杰在车上遇到一位盲人先生,牵着斑点狗上车。他问:“奶奶,为什么那人看不见呢?”奶奶回答,“宝贝,你知道什么是看见吗? 有些人是用耳朵来看世界的。”我们用什么方式向孩子解释世界,孩子就会建立怎样的世界观。孩子提出的每个问题,我们回答的小小不同,背后都是一整套教育观。奶奶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小杰 : 他们,只是与我们不同。这样的回应也包含了对于外界形形色色人群的尊重,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评判和歧视。长大以后,孩子会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与我们不同,千差万别,小到吃喝拉撒的习惯,大到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甚至,有人喜欢男人,有人喜欢女人,有人独身,有人离异...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如何以人文关怀之心彼此坦诚相待,都是我们终生要面对的课题。
奶奶给予孩子的,是一双穿越迷雾的慧眼。是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蕴含了抵挡人生严寒的力量。当小杰和奶奶走到下街区,看到破损的人行道、坏掉的门窗涂鸦和木板封住的商店。他问,为什么这里这么脏?奶奶说,小杰,有时当你身处尘土之中,反而更能体会什么是美好。顺着奶奶手指方向,小杰看到一道完美彩虹,横跨在爱心厨房上方。我们总说,生活从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之美的力量,丰盈深刻。当孩子长大成人,遭遇生命挫折时,这双慧眼可以帮他跳脱生命沉重的引力,穿过灰暗阴郁,看到身边飞舞的蝴蝶。“发现不完美中的美”的智慧,将陪他独立挨过生命寒冬,等到云开雾散。
这个时代,物质充裕,却时常让人感到虚无。消除孩子内心匮乏感的,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当小杰和奶奶走到爱心厨房,跟每个熟悉的朋友打招呼,奶奶招呼孩子来帮忙,我们才恍然大悟:穿越市场街的祖孙,是来爱心厨房给穷人帮助。那一刻,你会对祖孙肃然起敬。付出和爱,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这就是他们的日常,贯穿其生命最普通的东西。或许,只有活到一定时候我们才会明白,可以消除内心虚无干涸的,从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幸福,从不来自别人。只要心里有爱,闹市中有宁静,清贫中有甘甜。我们所得的一切平凡,都是幸运。
所以《最后一站》获如此多大奖,有其时代意义。小杰面临的环境,我们也似曾相识。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的今天,普世相信“寒门难出贵子”,我们用越来越多的玩具代替爱,是否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是可以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财富会消失,地位会反复,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滋养的能力,却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安于平淡,体味平凡,珍惜平常,孩子也会更踏实地面对外界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理想。
作者马特·德拉培尼亚采访时说:“无论你住在哪,世界都是荒凉的地方,到处都是悲伤。我只想说,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可以选择看到丑陋一面,或者努力去发现美好一面。即使故事结束,我也不觉得小杰被彻底改变了,奶奶只是顺势往前推了下,让小杰朝美好一面前进一步。即使小杰将来长大,也许有美丽妻子,可爱孩子,但他还会有同样挣扎,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怎么努力看到世界好的一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挣扎着过来的。”......作者的话很直白,也很真切没有粉饰太平,没有回避我们每人心中都会有的矛盾纠结。这样的心路历程或许更加真实,在挣扎中平衡选择,在矛盾中发现自己,在纠结中确认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