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和许多的妈妈一样,身处在众说纷纭的育儿论上,各说各理,不知谁对谁错,谁真谁假,时常在“孩子被打了,立马打回去?”,“玩具被抢了,我替他抢回来?”…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争议、困惑、迷茫;还有家常闲聊间,谁家的孩子很棒很优秀,谁家的孩子很坏,打人、爱哭、看手机…,“好孩子”“坏孩子”成了他们的样子……
其实我想说,教育不分对错,只不过是看我们想给他什么样的教育罢了,例如我不希望他软弱,自然会更倾向打回去,如果你希望他善良,便会教给他原谅、包容……而孩子没有好坏,他只不过是长成我们教育出来的样子罢了。
我想让我的孩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管别人怎么说
一日,带他到楼下遛弯,他新买的玩具小飞机,开的正欢,后面一对祖孙,小男孩一直追着,冲上来就抢,抢夺中米宝的脸刮到飞机杆上,刮出了一道痕,大哭,弟弟正欢快地玩着抢来的战利品,我知道米宝的哭声里有委屈,有难过,有伤心,这时,那个奶奶(没听清是姥姥还是奶奶)上来就对他的孙子一顿骂(2周半大概),然后一直强迫他还给我儿子,旁边在楼下逛的其他家长也围过来说:孩子都哭成这样了,你快去给他抢回来呀;你快把他抱起来呀,不行你先抱回家呀;来,孩子别哭了,阿姨给你糖,你快哄哄啊……我假装没听到,只是站在米宝的身边(其实内心里也有想去抢回来的冲动,想起了“爱和自由”以及“完整的成长”,便忍住了),让他先把心里的情绪发泄下,哭了一会,他说:妈妈抱起来安慰一下;我抱起他,用我们母子平时的方式给他安慰;一会他哭好了,我问他:玩具被抢了,米宝生气吗?脸还刮伤了,很委屈、难过是吗?他点点头,然后我跟他说:那米宝自己想怎么解决?但是妈妈要先告诉你弟弟不是故意刮伤的噢,你自己看要怎么解决?然后我就不管了,只是在一边观察和等待,另一边奶奶还在一直大声地跟那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坏,把小哥哥脸都刮伤了,还不快把玩具还回去…不是跟你说了不要抢人东西吗,你还抢,你还抢…一阵的喋喋不休下,那孩子也哭了,我想当时那奶奶更多的是她自己内心里的不安、无助以及对小米的愧疚,还有一些些的不好意思吧,一会孩子不哭了我过去安慰好了奶奶把那孩子拉到一边,跟他说:宝贝,阿姨先告诉你这个玩具是哥哥的,还有你刚才不小心刮伤了小哥哥的脸,那阿姨想知道你接下来要怎么做呢?(我当时也不知道会不会看到我心里最期望的那个结果,但我想试试),他没有按我预想的期望去道歉和还玩具,但此时,米宝开心地过来跟我说:妈妈,好东西要轮流;我问他:那你不生气了是吗?也不难过了对不对?可以把小飞机给弟弟玩对吗?他似懂非懂地跑开了,去玩别的了,一会到那小孩旁边指着小飞机说:弟弟,借给你玩一会儿喔,后来弟弟自己还给他了,好像这场不愉快没有发生过…也许有人觉得这样是软弱,也许有人觉得没有给孩子立是非观,也许有人觉得没有应该说的道歉,没有应该听到的“对不起”,是反面的教育,但这都是他的的选择,有没有对不起是别的孩子的认识,原不原谅是他当下的选择,至于是非,留给他长大自己去理解吧,我只希望他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不要勉强他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毕竟,教育不是给别人看的
1.这件事一直藏在我的心里,是我在育儿路上最后悔最难过的一段历程,一直不愿意提起,但没有经历就不会有成长,就让它当作生命中的历练吧。那是我上一份IT工作刚结束,约16年的3月份左右进入早教工作,那时孩子还小,不到1周3吧,由于新中心还在装修,实在不便带着孩子上班,只能白天把孩子放阿姨家(是隔壁栋认识的邻居),晚上下班接回来,到1周五左右把孩子带身边上班,一起住的还有一个差不多年纪的会员宝宝和她爸,米宝变得内向,黏人,爱哭,语言不多,就像突然变了个孩子,让我有点难以相信,一些同事也觉得孩子有些问题,探讨起我的代养方式和教育方法,那时的我变得迷茫,惊慌(找很多专业的人士咨询),甚至还有愧疚,因为孩子的哭闹影响了那个宝贝的正常生活以及同事们的办公环境,所以孩子一哭我就着急,恼火,总希望他像小时候一样自信爱笑、活泼开朗,总希望他能听话、乖巧、受大家喜欢,然而我越期望便越着急,越着急便越糟糕……一直困在孩子为什么变了,什么时候能变回我想要的样子,大家喜欢的样子里走不出来,却忽略了他当下的样子,未能正确地接受他,帮助他…后来庆幸自己快速地学习,理出一切困惑,恢复自信,并帮助许多会员宝贝和妈妈走出育儿盲期。好在很快孩子又重现了他的阳光、自信,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案例,让我在育儿领域里,悟出了孩子成长的秘密和需要;其实,哭是孩子表达情绪再正常不过的方式,只是我们大人内心里的烦躁让他变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孩子,对不起!
2.接着我想说说关于孩子阅读这件事。大家都知道阅读对孩子的一千一万种好,做为早教工作者的我,更是想让他成为一个爱阅读的孩子,成为很多会员宝贝的榜样,于是我跟着阅读的热潮,开始了床头柜书籍布置、客厅专用书柜、网购绘本等各种实际行动,在他阅读敏感期初期,确实也有那么一段时间睡前翻开绘本认真看,我也感到非常自豪不断记录下他的每次阅读并晒朋友圈,但是讲真,我那时自己的阅读并不多,一个人带着孩子上班,下班到家就得手忙脚乱地开始准备孩子的晚饭,好不容易熬到十点多他睡了,我还有未了的家务和工作,留给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在他需要我陪他阅读时,我都以妈妈忙,米米自己看来打发,慢慢地,发现他从对绘本的自言自语到短暂翻越,到不那么积极,让他坐下来看也只是看一会时间,久了就不耐烦……那时,他总是时不时地拿起我的手机塞给我,说:给妈妈,而那时我并不想看手机,无奈也只能接过手机说:谢谢米米,直到9月份辞职带他到爸爸生活地的这两个月,渐渐重拾起我自己的书,最近发现,孩子总时不时地拿起我当下在看的书塞给我说:给妈妈, 而他也会拿起他喜欢的绘本,可以看一整个上午或下午,带他去早教中心也会主动地到绘本区要我帮他找到他想看的系列自己看,并会把绘本里看到的运用到生活中,此时我才明白,我总是强迫他成为我口中的样子,却因为曾经的不在意,差点让他失去了自己的样子。
成长不仅是粮食物质的喂养,更需要爱的供养
之前,我没有深入了解关于“精神胚胎”的成长,更多注重他每天的饮食喂养,了解我家孩子情况的朋友大都会说你家孩子养的真好;你家孩子胃口不错,吃嘛嘛香等,可见我在孩子的吃喝拉撒上没少下功夫,渐渐地,随着对育儿的探究和实践,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让我深深地相信每天和孩子一起长大的另一个身体也在渴求喂养,也就是孙瑞雪老师说的“精神胚胎”,而爱就是这“精神胚胎”的主要养分,所以,我把它总结为“爱的供养”
1.顺从他吧,让我们也像孩子那般疯狂地玩耍
之前由于要一个人带着他上班,很早要做好自己和孩子午饭带到中心,然后要解决孩子的早饭,接着要赶车,所以每天早上就像打仗,恨不得长出8只手,最苦恼的莫过于孩子赖床或吃饭穿衣耽误时间,中午也希望按我的时间去午睡,因为2点过后我要上班,没法陪他入睡,晚上更恨不得他能按我的节奏吃饭睡觉,因为我还有家务和工作以及第二天要用的食材要准备,我真心没有太多所谓的“闲时”陪伴他玩耍,尽管从小到大,米宝在吃和睡方面已经非常规律,很少让我操心,但我能感觉出他的另一个身体不断地在渴求我的亲近,渴求我的爱抚,后来,我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在我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在我下班的时候好好陪他。我试着晚上不再为9点入睡还是9点半入睡而计较,让这半个小时陪他尽情地玩耍,玩玩臭脚丫,开着看似不着调的玩笑或游戏,早上也不再为那早到或迟到几分钟而焦虑,催促,大不了午餐偶尔吃吃便当,早餐买些包子馒头,用那几分钟让他揉揉眼,撒撒娇…,晚餐也尽量简单方便,如面条、粥,只要营养均衡,不纠结,不过分讲究,休息日陪他睡睡懒觉,躲在被窝里捉迷藏,只要是他想玩的都和他一起疯…慢慢地,我发现,我的状态越来越好,淡定,从容,而孩子也更加呈现出快乐、自信,并配合我的节奏,语言及各方面的行为能力都给了我惊喜,我想,这或许就是他的精神体被喂饱了就不再渴求吧;
2.好的供养就在和他每一个的“第一次”
从了解孩子敏感期起,便一直关注着他的敏感期和表现,有许多行为经过剖析,我发现行为的背后都源于那个事件中,我的“第一次”的样子有关,这里举几个例子吧: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倒垃圾,从他开始帮忙做家务时最爱的就是倒垃圾,我记得第一次带他去,我提垃圾他拿纸箱,到了一楼,我把垃圾扔大垃圾桶,他也跟着要扔,我跟他说:纸箱和矿泉水瓶不要扔,放在旁边干净的地方,明天会有阿姨或者奶奶来捡走拿去卖钱;从那以后直到现在,家里但凡有纸箱或去扔垃圾,他都会拦着说纸箱要送给奶奶卖钱;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关于公共道德的,记得第一次和他在街上吃冰棍,当我想把外包装袋随手扔掉时突然想起米宝在旁边看着我手里的冰棍,我愣是忍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再扔,后来吃完的冰棍木棒也等到垃圾桶处再扔,我并没有强调他什么,只是扔的时候说了一句:垃圾要扔垃圾桶,不要随便丢地上。后来观察他,不论手里有什么垃圾都不会扔地上,都会找到垃圾桶再扔(除非有一些特殊情况我允许他可以扔草丛),在他手上有垃圾时我并没有强调他要怎么做,就静静地看他会如何做
还有一个,2周多时他的秩序敏感期来了,一次和很多人一起吃饭,我随便找了个方便放宝宝椅的地方坐下,米宝吃完饭我便换了个位置和朋友聊天,结果他非常激动地大哭大叫并指着我刚才的位置:妈妈坐到这里来;过了一段时间又去那个地方吃饭,他依然要求按上一次的位置坐……
我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平常,看似你不经意的一个行为,一句话,尤其是第一次,却在孩子心里默默扎根……,所以我现在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公共场所,涉及道德或原则的事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主张节俭但我提倡不浪费,因此我会说不浪费用水,不会说节约用水,我不希望用节俭影响了他的格局),以及第一次和他一起做的事,或许曾经已错过许多个“第一次”的经营,然而我依然坚信美好的事情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我要感谢我的孩子让我有机会督促自己,重新修炼。
3.尊重他和你并不相符的喜欢
也可以说爱好吧,从我怀他起,就幻想并期盼着他能喜欢唱歌、跳舞、弹琴,书华等,因为这些也是我所喜欢的,在胎教和日常中我也没少费心,然而事与愿违,他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些项目感兴趣,却对画画、厨房,火车、修理、螺丝感兴趣,天啦,初了厨房其他都是我最薄弱并厌恶的,因为我自己不会,没法教,我一直想掰直他的爱好,庆幸时常在书里看到,让孩子自己去喜欢吧,我们只是帮助他把他的喜欢做的更好,于是我开始接受现状,并让米爸配合(同住的小伙子也非常给力),他喜欢火车,不但每天陪他看一会火车,还帮他寻找各种火车的绘本,他开始了解火车的历史,在小区楼下陪他搭火车,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他一直在寻找火车的轨道、规则,并要求我和他爸、家里的叔叔按他轨道开,各种发号施令,还产生了他自己的规则,几次听到他在喊:妈妈又出轨了,引来路人的不解和惊讶,我却无视他们的嘲笑,继续陪他出轨。现在他对火车的声音非常敏感,在沙发上会跟我说:我听到火车的声音,我一开始真不信,只是顺从他说那我们一起看看火车来了没有,几次下来发现,大部分情况下,他真的听到或感应到了火车来了……,原来,孩子的爱好并不需要我们来教会,尊重他,接受他,帮助他,让他更好地喜欢他的喜欢,这份爱便在供养他
4.我只负责陪他玩
我的孩子刚刚满3周岁整,儿歌童谣会的不多,数字认知也有限,但我不着急,不担心,不自卑,不攀比,这些都让他未来的老师去教吧,我想做的就是每天喂饱他的“精神胚胎”,可以带他到大自然探索、观察,可以和他去适合的早教中心体验、感受,和他玩身体的游戏,打闹嗨翻天,做家务,做美食,给他完整家庭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
最后,还是想说,教育没有对错,孩子不分好坏,一切都只是我们内心想要的样子罢了,先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至于他将来长成什么样子,那都是他自己的事,而我们,已在这条路上重塑,修炼,成长 ,体验,感受,拥有,享受…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