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临终前弟子曾问他有何遗言,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500年前的智者告诉我们若此心光明,便无挂碍。
何为“光明”?
我认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著作《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中以他的视角表达了对“光明”一词的解释与补充。
我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磨练灵魂。就是说,人生中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 ,所有一切,归根结底要看我们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心性,让他变得更纯粹、更美好。换句话说,要看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利他之心”发挥出来。
“光明”在稻盛和夫先生眼里就是“利他”。
稻盛和夫先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他做决策的时候,他会先扪心自问一下:这件事是出于善意、出于正确而纯粹的动机、为了给自己谋利,还是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反思中,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从“利他”的角度出发,每当站在对方的角度让对方感到赚到的时候,就获得了客户的信任,就有了口口相传的好的口碑,这样客户越来越多,形成正向循环,最后形成了收益。可见利他就是利己。
如何做到利他?——需要我们从工作经历及生活体验中不断提高心性,磨练灵魂。
稻盛和夫说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他的“六项精进”为广大读者熟知: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要每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但从这本书中我们也了解到他成功的背后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以及并不算美好的童年。
儿时的肺结核以及家中遭“二战”导致的贫困潦倒,邻居借了一本书给他,书中有这么中的一句话: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就是这句话在年幼的稻盛和夫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一切由”心“造。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工作也是几经波折,很多同事辞职,他万分痛苦,因为只有他无处可去。儿时的种子好似已经在他心里发了芽、生了根,他下了决心”既然如此,那就彻底改变心态,努力工作吧“。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也正是因为他的倾心投入,产生了好的结果。
以利他之心发起的行动,早晚会结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
其实,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潭水,但看的人不一样,风景就自然不同。归根结底,还是思维模式的不同,让同样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时产生了不同的画面。所以,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我们心的投射。
那“什么是心?心在哪里?”
稻盛说“心是良心”。
那如何修好这颗心呢?
稻盛和夫根据他大半生的经验告诉我们:
1.要感谢
日语中的“谢谢”有“难得拥有的”之意,也就是“难得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
就是说我们遇到的人和事,无论好坏,遇上都是不容易的,都是一种缘分,都是一份礼物。对他们心怀感恩与喜悦。
2.要谦虚
其实我们不拥有任何。我们平时所坚信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肉体、心灵、思考、感情、金钱、地位、名誉乃至能力与才能,都是被赐予的附属品。我们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现在走在路上,看到路两边的树木,我都怀着一颗感恩与谦卑的心。
3.要有“非到不可的”信念与一往无前的勇气
只要想,我就能做到。
我今天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神奇地”赶上了一班回家的车。我感觉我走的并没有比平时走的速度更快。可是当我只花了平时2/3的时间就到车站的时候,我还是很惊讶,同时内心也生出了喜悦。我感受到了“心之力”,他会帮助我去到我想要去的地方。但是,前提是,要行动,而不是光躺在床上使劲想。
4.要利他
就是把人放心上。我们首先可以不用一下子上升到“为了国家”“为了社会”做出怎么样的贡献。我们普通人可以先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做起。在家庭中,想想能为家人做什么?在工作中,想想能为同事做什么?为客户提供怎样好的服务与体验?
结语:
修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修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愿我们的这颗心终能纯粹与光明,真实与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