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干国祥老师讲王阳明
为期六天的共读结束了,《传习录》与王阳明的生平交织着充斥脑海,似天地未开时的一片混沌,在万物难辨中,似乎有几缕光影不时闪烁,却每每一闪即逝,既看不分明,又无法俘获。
读《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前,我并无足够的哲学背景,且之前一直出门在外,未顾上预习,共读第一日,最是艰涩,有时甚至昏昏欲睡。之后几天,许是干老师的讲解越来越贴近生活,我渐渐听的明了起来,而对于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心外无物,于懵懂间似乎明白,深究又似乎一无所知,似乎正如徐爱所言:“先生之道,及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如此五日,每日略有所获,却皆是碎片,难以梳理清晰串联一贯,到次日,大多思绪也随风而去了,所得甚少,只觉日后更要加紧读书才好。直至今日,终心有所动。
其时,读王阳明年谱,到先生宴门人于天泉桥,干老师做讲解,说到王阳明和孔子的先后弟子,后入的弟子聪明和领悟远胜之前,甚至超过王阳明和孔子本人。这些弟子常常会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使孔子、阳明为解答这些问题而思考。正是与这些天赋极高的弟子对话,促进了圣人自己的思想。却为何这些弟子未成圣贤?因为他们缺少了及其重要的东西——经验。不是通常所说的经验,而是陷入绝境,孤注一掷,死处逢生,凤凰涅槃的经验。而太聪明的人,是难以让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绝境中的。
无疑,这样的经验是痛苦的,而之后却有新生。便如我们都知道的:痛苦让人成长。但为何不是每一个经历过痛苦的人都会成长?大概并未知行合一吧。前几日,干老师说“听到一个道理,纳入生命,是为真知,方可知行合一。”若一个人,遇到痛苦,理智上安慰着自己痛苦让人成长,感情上却依然自怨自艾、怨恨不公,那这道理又怎能说是真知?不过浮于表面罢了,又如何知行合一?
过去多年,我正是囹于此间茅盾啊,每每痛苦之际,便对自己说:凡事有利有弊,有失必有所得。却不敢多想,怕自己一念之间,便会埋怨命运的不公。就在前一日,我还在用理智控制,而那隐隐的怨气却似乎一直在潜意识里蠢蠢欲动。虽然大学以来渐渐追溯到幼时诸事对自己性格的塑造,慢慢接受,但这一年,却越来越清晰明确地看到这些事在工作、生活中给自己带来的一切不利,再加上近两月的一些事宜,自我怀疑感空前强烈,时时用理智说服、调整自己,却收效甚微,不能知行合一。想来过去多年,我虽时常告诉自己痛苦让人成长,实际上不过是无可奈何地接受命运罢了。心底深处想的却是我宁可不成长,也不想要痛苦,羡慕那些幸福单纯、阳光正面的人们,不曾真心悦纳自己,更时常为自己所没有的品质而妄自菲薄,诸如天赋、才能等等。
此时此刻,我却忽如醍醐灌顶,突然释然此前种种。所有的过往,正是要让我终将成为我,不为让任何人喜欢,不为让任何人讨厌,成为我本该成为的我,而不是任何人。我该感恩这一切,正如阳明经历死去活来的境地,经历身心的种种,方才领悟致良知。
那一刻,我心中翻江倒海,思绪冲荡四壁,泪水在大庭广众下隐忍难耐。读至最后,阳明逝前,积问遗言,阳明微哂:“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终是无法再忍,泪水泫然而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啊,此时此刻,又有什么遗憾和不甘需要说与后世呢?阳明为皇帝做事良多,所遇却非明君,定有人为他的境遇和结局痛惜。而阳明自己,又何尝不知今日境遇?他知道种种,依然要做,只因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至良知,是知行合一罢了。最终,他无怨无悔,无憾无累,回归心中本体,这就是最好的结局。这结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是时,我心中无悲,却忍不住恸哭,恸哭刚止,又忍不住大笑,忽觉心中欢喜,前一日还让我心有郁郁的事,此时竟几乎淡去。这种奇异的感觉,是我从脑中偶尔捕捉的几缕意念不足以描述的,我亦知以后必将再有囹于矛盾的时刻,这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道理,还需要漫长的日子去体悟。惟愿终有一日,我此心光明,毋须他言。
2016年8月20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