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还是蛮佩服原创群的诸位原创英雄的,16期了,还有近30位原创英雄坚守阵地。当然,中间也难免也有对中国式众筹彷徨迷惘的,以至于思维枯竭,一时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内容好。我完全理解这种状态。人在写作时,有时候还是要靠灵感支撑,没有灵感的时候,硬强迫自己,也确实有应付之嫌。这种状态下,是不可能创作出好文章的。近期,有好几位师兄闭关一个月,可能在调整,也可能是思考新的方向。
我算是写的比较勤快的。但也无法保证每次都信手拈来,出手必佳作。维海师兄说“可以水,不能断”,但维海师兄还是要“断”一个月,“水”不下去了。因为,在理论层面的创新或者更多的思考,如果不是当作学术研究,在诸多事务缠身时,有时候想“水”一下,都似乎成了小小的困难。
参加过中国式众筹培训班的学员,我相信95%以上都是干企业出身的,或者在企业里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在各自领域实操经验都非常丰富。这个毋庸置疑。纯粹将中国式众筹当理论体系来研究的,应该说凤毛麟角,或者说目前从事中国式众筹理论研究,功底最深厚的,当属杨众筹了,因为人家是开山鼻祖嘛。
为什么会觉得很难坚持?一来众筹并非主业,想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会太多,可能也不允许投入太多,不然多少会让周围的人感觉“不务正业”;二来如果缺乏实操的经验,干巴巴地去研究中国式众筹,总是觉得欠缺点火候,会不会有“纸上谈兵”之嫌。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者,缺的是“脚踏实地”的真抓实干之人。马云曾经在对比自己和8848的创始人王俊涛时,有一段调侃的话“我和王总都是爱吹牛的人,但我吹完牛后,公司里有一帮人去实现我吹的牛,而王总呢,吹完牛就没有下文了,所以8848后来不见了……”
中国式众筹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论。这点不需要怀疑。但任何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觉得作为众筹架构师,一定要亲自去尝试实操一两个项目,通过实操项目,去验证理论、完善理论和创新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众筹的理论,那样会非常有切身体会,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是有大智慧的。
我和洛阳企业家读书会会长周童、副会长董雅福、副秘书长鲁辉都是中国式众筹第7期的学员,我们是2016年11月份上的杨众筹的课。这期间,周童会长一直催促我启动洛阳企业家读书会众筹书吧的事宜,我迟迟不敢应承。那个阶段,我觉得我还需要在理论思考上作进一步的探索,有些问题并没有完全想明白。通过原创写作,也是不断迭代思考的过程。经过了一年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我们于2017年9月28日正式启动该项目,发起人团队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进入选址等实质阶段;10月31日拟召开发起人第二次会议,商讨书吧的商业模式等问题。
众筹书吧依托洛阳企业家读书会的公益平台,由周童会长牵头发起,由我和鲁辉两人担任架构师,我负责商务部分,鲁辉负责法务部分。这个项目也是我们真正探索实践中国式众筹在洛阳的落地实操的一次尝试。由于意义重大,项目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支持。洛阳市个别领导得知我们的想法后,表示高度赞赏。部分文化学者和智库专家纷纷表示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前期我们可能会推进的慢一点,就是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把问题和困难想得更周全些。我做事的准则向来是“可以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朝最坏的结果考虑,朝最好的方向努力”。
因此,如果中国式众筹的首席架构师们,要想在中国式众筹的领域中有所成就,落地做项目可能是比较务实的方式。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众筹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理论体系,最终必须为实践服务,并转化为生产力,才算真正有成效。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