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找到生活的影子
书越读越多,越读越深,越多越有兴趣的原因就是常常能够在书中找出生活的影子,能和书产生共鸣。
今日摘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教给学生观察》,《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因为书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无法酣畅淋漓地在书上批注,真心不爽。今天突发奇想,用铅笔啊!把引起共鸣的句子划下来,读到情深处,终于可以自由做些批注了。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了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了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实践之母。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实际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因此,我们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就应该交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寻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现因果关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这些问题。
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观察力的训练。只有观察力得了训练,才能区分理解和不理解的东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周围的一些词以及事物会抱着积极的态度。因此,老师要教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尤其在自然界发生转折的时期,四季发生变化的时候。把儿童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感受生命的觉醒,感受生物的生命力的变化更新。
读后,醍醐灌顶。抄写后,印象很深刻,重要是,在抄写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反刍,对书的内容有了更加层次的理解。
今日读书:《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的《如何写好“李镇西式”教育叙事》《如何让教育叙事通往研究》《写有主题的教育日记》《主题教育日记的例证》这四个章节以王益民老师和李镇西老师对教育叙事的争论为起点,向我们阐述了教育叙事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为什么写?因为它能促进教师的生命成长,而教师成长最能得益的是学生。
写什么?自由地写,不受束缚地写,写自己的教育生活,对我来讲,首要的是敢写。在写的过程中,多多少少肯定会写到自己的感慨,因为无感之事也无记录的必要。有时候的感慨,自己还想让他变得看起来有文化点,就会翻阅教育前辈的著作,找出相同的观点作为理论的依据,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
怎么写?写有主题的教育叙事,啥叫有主题?就是能用一句话概括出题目的教育叙事。有了主题,就有了抓手,就可以围绕主题,找出相关的教育日记,把这些日记融合成主题鲜明的教育叙事。
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的《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就让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