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 第十二章 有征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主道》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处理国事要有“结智公会”的大智慧。遇到问题,要多方面听取建议与意见,多角度参验事物,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取事物的全部与真实,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君主之责在于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实际问题,而不是独断专行,更不是“犹豫事留”,所以韩非子才会再三强调上等君主尽人之智,汇聚众人的力量与智慧为国所用。
我们常说某人是事后诸葛亮,意思就是事前不说,事后才说,显然事后再说已无意义。君主处理国事,不能独断专行后发现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危害更大更深,这时才去向臣子征询意见,俨然这是亡羊补牢的举动。做为臣子事前不作为不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事后再说,就是失职渎职。
一个人的智慧与聪明是在具体的事物上反映出来的,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君主如何判断臣子的智愚呢,就是要让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上充分发表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事后再进行对照,问题解决的圆满,说明臣子智慧,反之则说明愚蠢。这也是君主“结智公会”的目的之一。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一是表现在个体的认知方式上,二是表现在人与物,人与人的认知方式上,我们只能通过人在具体事物上的表现与反映,这种间接的形式来看到这个人的人性与智愚,而不能通过某种直接的方式来看清这个人的人性与智愚。所以君主要充分地利用问题与事物来考察臣子,而不是靠个人的喜好。
在“结智公会”之事上,韩非子的目的是“自取一,则毋道堕壑之累。”意思是:君主有主见地采取一种中肯意见,就不会有掉入臣下所设的陷阱里的危险。我们说君主对于问题并不是没有主见与办法,而是不能说出来,对事物的喜恶不能表露出来。韩非子担心的是君主一旦说出自己的想法表露自己的幸好,臣子就会顺其意而不能各抒己见,这既达不到“结智公会”的目的,还容易让不法之臣借势营私。
君主正确的做法是在参验各方信息与听取各方建议后,实事求是地形成自己的主见,如有臣子的想法与自己的主见相同,就可“取一”采纳这种中肯可行的建议与办法,这样做就不会掉入不法臣子的陷阱之中。对于中肯之言,韩非子认为“故使之讽,讽定而怒。”意思是:所以,要让臣下提出建议,然后威严地责令他完成。这是君主表面的话:既然你认为这样做能解决问题,那你就按你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实则内心很是高兴,一是臣子有智,二是与己同谋,三是问题解决了。
对臣子的进言君主要验证。韩非子的办法很简单“是以言陈之曰,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成败有征,赏罚随之。”意思是:因此群臣发表言论时,一定要有记录。出谋划策的人,等事情发生后,君主要加以检验;贡献能力的人,等功效表现出来后,君主要对成败进行分析。成败经过核实,随之进行奖赏或惩罚。这一段无需多说,自古中国就有立“军令状”的说法,再能吹牛,结果证明一切。你可以不说,但你现在所说的一切,都将作为事后验证结果的依据。事实胜于雄辩。
【自取一,则毋道堕壑之累。故使之讽,讽定而怒。是以言陈之曰,必有策籍。结智者事发而验,结能者功见而谋成败。成败有征,赏罚随之。】
“成败有征,赏罚随之。”这是对绩效考核最为精辟的总结。一是绩效考核的办法“有征”,二是结果的处理“随之”。一切赏罚都按制度办事,达到了标准完成了任务自然奖赏,反之自然处罚,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需人为,只需照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