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三
选自《 第二部分:爱 》
P145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旁观者的确比当事人更清楚,知道怎么做才合乎逻辑。旁观者也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断力,这时候,他们有义务指出问题的症结。因此,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虚的态度,正如14世纪一位英国僧侣所说:“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诚实和谦虚。”
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前一种方式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父母、配偶或者教师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这很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而不会给对方的成长带来帮助,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第二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它需要批评者首先自我完善,由此让很多人知难而退。但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有可能带来成功,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它通常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也有相当多的人宁可压抑自己批评他人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过于谦虚,总是三缄其口,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
「I,重述知识」(必选)
当与配偶、父母、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指责对方,真正的爱需要我们如何做?
当人们与配偶、父母、孩子等亲密关系之间发生冲突时,常常以爱的名义指责对方。
“你从没关心过我!”
“你怎么宁愿相信外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呀?”
“我这是为你好!”
是不是听着很熟悉?也许你也曾经说过类似的指责。我们说这话的时候,内心并没有想要展示、炫耀等傲慢想法,可能真的是发现了对方的不足,想要指导对方。但是往往对方并不能接受,还因此引发争吵——皆因这可能不是真正的爱。
对亲密的人提出“指导性建议”的人,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没有意识到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内心带着“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这样的想法。
第二个层次:他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断力,并且作为旁观者的确比当事人更清楚,知道怎么做才合乎逻辑。此时他们具备了指出问题症结的义务。但是他们一方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放下“你错我对”的执念,另一方面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这是一种两难境地,有的人处理不好,被情绪带回到了上一个层次,有的人则选择压抑自己,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干脆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
第三个层次:这个层次的人是真正以爱为出发,保持诚实和谦虚的态度,即便向他人提出指责,也能让人觉得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为对方着想。
如何做到第三个层次?或者说如何从第二个层次进阶到第三个层次?原文片段给出了“勤于自省”的三个自我提问:
1、观点正确吗?:“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模糊糊的假想?”
2、动机纯洁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
3、换位思考了没?:“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
「A1,激活经验」(必选)
评估一下,在你的哪些年份比较多这样的以爱的名义的指责,后来发生了什么,让你有了改变。
用拆页中的知识点分析一下自己的改变。
2005~2012:与爱人的相识、相知、相爱时期,我属于第一层次的人,以爱的名义指责她,但是我们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坠入情网,“自我界限”的心灵退化现象。
2012~2016:孩子出生了,爱人的“自我界限”冲破,有了新的心灵寄托。我仍然处于第一层次。于是问题爆发了。争吵和偏见无处不在,不管真正的还是名义的爱,都难以维持。
2016~2019:开始自我探索,开始带着谦虚和诚实的态度去学习。2017年底接触到拆书帮,加速了我自我探索的进程。但是这个过程基本还处于第一和第二层次之间
2019~未来:开始发现自己在学习和自我成长上存在的盲点和问题,正式进入第二层次。此时面对的是如何更好处理“两难境地”。《少有人走的路》给了我需要的答案——勤于自省。
「A2,规划运用」(可选)
想一想,如果把今天的知识点交给你的配偶或者好友,你会如何和他说?
或者,你想改变你对孩子的指责,你将选择哪一类的指责,自己如何做能减少这类指责。
老婆,今天的拆页内容扎心了,我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盲点,也想借这个分享的机会向你道歉。
我以前总说:爱情不要讲对错,而要证明自己是友善的。
但实际上,我没有将对错挂在嘴边,却把它摆在了心里。我内心觉得是对的,就是对的。我不考虑你的质疑,不接受你的反驳,也不同意你的解释。只考虑,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说服你?
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是“我才承认”),这不是真正的爱,这也不是正确的“指导性建议”。
《囧妈》里的那段台词——“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妻子。”
“所以他们离婚了。”你当时是这样回应我的调侃的。
今天片段里给出的建议是:要学会“勤于自省”,要会向自己发出灵魂三问——我的观点正确吗?我的动机纯洁吗?我换位思考了没?
其实在我看来,给建议前,只要学会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就足矣:
“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
“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
再次向你致歉,希望我还没像伊万明白得那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