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路遥写的《人生》作者生动刻画了八十年代初中国底层社会的现状,叙述了主人翁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作者笔下的反面人物“大能人”高明楼,仗着自己村官地位以权谋私,联合马占胜让自己儿子三星顶替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位。马占胜处事圆滑,在高加林叔叔衣锦还乡后,为了讨好高加林的叔叔,为高加林“走后门”安排到县城当了通讯干事。
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儿子的工作被顶替时,虽然愤愤不平,却不得不忍气吞声,还要更加讨好高明楼。他无权无势,也没有背景,只能任人欺负,却无力反击。即使弟弟成了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后,高玉德依然没有将高明楼以权谋私之事告知弟弟,毕竟在同村生活,不能开罪小人。
主人翁高加林从小就勤勉读书,一心摆脱农民身份,高考虽落榜,却有着一身才华和远大的抱负,还会写得一手好文章。教师工作被顶替之时,学着在家做农活,村民异样的眼光和背后的指指点点让他无言抬头。在提着篮子进县城卖馒头之时,他羞于开口叫卖,碰见熟人谎称进城探亲,最终躲到阅览室一下午,直到天黑都没有卖出一个馒头。
进城做掏粪工时在县城受尽了冷眼和欺辱,这种生活令他深恶痛觉,他痛恨“农民”这个低贱的身份。
终于叔叔高玉智的回乡让他再次看到了希望,被“走后门”安排到县城当了记者。他拼尽全力的投身于工作,深得领导喜欢。自己骤然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可是“走后门”的事情东窗事发,他被免去一起职位,撤销了城市户口,又回到了那个领自己痛恨的地方。
最值得深思的还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巧珍了解加林,料定高加林会卖不出一个馒头,在桥头策划了一场“偶遇”,帮加林解决了馒头的难题。她在桥头表明了对高加林多年的爱慕,高加林被这个美丽,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感动,点燃了高加林几乎接近黑暗的人生。那时他们步伐一致,都是这大山里的农民,选择了巧珍,就意味着他已接受了要做农民的事实,此时他们相看两不厌。
之后到县城上班后的高加林,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他的魅力吸引了城中许多女子的仰慕。他开始膨胀,自认为这个小县城不能实现他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正好此时,出现了一名和他步伐一致,趣味相投,有知识,有魅力,有着一样社会地位的黄亚萍,也是对他死心塌地,最重要的是这个黄亚萍可以带她到南京,这个更辽阔的天地。
巧珍来县城看他时,每说一句话都让他感到无比的反感,不自在,巧珍没有念过一天书,话语间全是家长里短,母猪下崽等琐碎之事,他们没有共同的话题,此时他的社会地位已不再和巧珍同一个层次,他虽然挣扎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但是抛弃巧珍已是必然,此时黄亚萍才是和他步伐一致的人。
巧珍到县城看他之时,他已决定摊牌,他担心巧珍会大闹,纠缠不休,决定约到了桥头,可是巧珍的表现却令人心疼,她理解高加林,不想成为高加林的牵绊,忍痛放手,没有丝毫纠缠。
黄亚萍和巧珍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巧珍温顺,善解人意,对高加林百依百顺,把他看的比自己都重要。黄亚萍从小娇生惯,时常闹些小情绪,丢小刀那次恶作剧,令高加林怒不可遏,内心更加怀念巧珍对他的好。
高加林再次被打回农民时,他发现巧才是他最爱的人。可是巧珍已嫁他人。在加林回村后,巧珍的母亲和姐姐有意为难高加林,想让高加林在全村人面前难堪,此时巧珍下跪求情,不想让高加林受辱。她知道高加林吃不了农作之苦,去祈求高明楼让他再去当民办教师,至始至终都不曾埋怨过高加林。
正如德顺爷爷所说:高加林起起落落最终依然回归到农民,途中却丢了一块金子,巧珍就是掩藏在土里的一颗耀眼的黄金。我同情高加林的曲折遭遇,却气愤他抛弃了巧珍这个美丽善良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