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磨豆腐
对于豆腐,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陌生,但对于豆腐是如何制作的,却鲜有人知道了。
如今,广西有些偏远的地方,过年,还保留着各家做豆腐的事情,稍发达的地方,都没有人家再自己做豆腐过年了,因为,做豆腐,真得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我的孩提时代,还是看过大人做过豆腐的。
做豆腐,应该算是一个技术活。
要做成豆腐,得前一天就准备。头一天,取当年打下来的新鲜的干黄豆,注意,最好是当年收获的新鲜黄豆才最好,听大人说,这样的黄豆比隔年的陈黄豆出豆腐多。把干黄豆淘洗干净,然后再用洁净的清水浸泡一个晚上,以备第二天做豆腐用。最好是井水,因为,这个浸泡的水和黄豆是要食用的。浸泡过的一晚上的黄豆,不再坚硬,变得软和多了,用勺用力捣捣,很多黄豆可以分开两瓣,这样的黄豆,就算是泡好了。
泡好了黄豆,再就是开磨了。现代人,大概还有人能看到小型的手推磨。我小时候,我家的这些“家什”可谓齐全,什么手推磨了,木质鼓风机(清除谷子里杂草什么的用的)、铁犁耙,木质水车啦。这些农具“家什”可不是家家有的。只要快到年边上,四邻八舍地,哪家要磨个什么,总是提着物食,盆呀,桶的什么的,来我家磨。磨完了再回家去制作。一个磨子,大概一个腊月都是忙的。东家磨完了,西家磨,很多家还得提前说好,才能排上队。
丁字型的磨子手柄,丁字上面的“一”的地方,是手推磨子使力的地方,丁字型的木质手柄,横起来,被高高地吊在房梁上,高度齐人的胸的位置,丁字钩的地方,刚好连接上石磨。手杆的地方用力,石磨就被推着转。石磨上的小孔,有一人就专门地在那里一点一点把黄豆喂进小孔里,石磨吃进去的是黄豆和水,吐出来的却是粘稠的豆汁了。
豆汁磨好了,好象得放在锅里加上水煮过,再滤渣。因为这个工作一直都是孩子围观凑热闹的状态,所以记忆有点模糊。只记得,老妈在滤渣的时候,好象是热的。用一个白色的棉布袋,把和水的豆汁放进袋子,然后再把汁慢慢挤出来,过滤出豆渣。豆渣的部分是不能做豆腐的,只有那些滤出来的液汁,按适当的比例,放些石膏粉,才能结成豆腐,其实,这时候的豆腐还是豆腐花,很稀很清汤。要想成一块一块的硬实的豆腐,还得压。
压豆腐不是什么难事了,把豆腐花,放在一个布袋里,放在一个平板下,上面再压上一个平板,再加些重力,把水分都挤压出来,结实的豆腐就成了。有时候,压的豆腐要压上一整天,才拆开来,豆腐才能成型。
据说,做豆腐关键的一步就是放石膏粉。这个比例的调配,直接决定豆腐的口感和产量。加多了,估计对人体有害,加少了,好象做不成豆腐。
每年,每家都要做不少豆腐。一部分用来油炸,切成方形的,油炸了以后就叫豆圆,切成长条形状的,油炸了以后就叫豆条,放着年后,有亲戚来上门拜年,放入火锅内煮着吃,是一道不错的美味。最关键的是,豆腐是我们那个地方,吃年饭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取意豆腐(度富),富裕丰盛的意思。
如今,这么复杂的工序,再也没有人家自己做豆腐了,要吃豆腐都是到集市上去采买,方便又简单,而且还新鲜。不向以前,一年也只做一次豆腐,一次要做上很多很多,过年余下的部分,又用来做豆腐乳,能吃上一年。
到今天,过年的很多吃的都省了,不再用自己动手,什么东西都是超市采买即可,人清闲了,年味却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