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启第6期共读输出便签活动,这一期的书籍是《学习心理学》
「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6期第1天
拆页一
来自《第一章 学习理论与教学导论》
P9
(一)学习的定义
虽然本书讨论的学习理论之间存在差异,但这些理论在学习上确实有一些基本的确定性的假设。首先,它们都指出学习是人类行为表现 performance,又译表现)或行为表现潜能的持久改变。这意味着学习者能够执行一些在学习发生之前不能执行的行动而且不管它们实际上是否有展示新习得行为表现的机会,这一点都是正确的。但典型的是,教师、教员或研究者所知道的学习已发生的唯一方式是,要求学习者以某种方式展示他们已习得的内容,寻找学习的良好指标对建构理论和设计教学都很重要。
其次,要被视为是学习,表现或表现潜能的变化必须是因学习者的经验及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这一陈述有几层含义。一些行为变化,如习得精细的动作控制,可以归因于成熟因而不被看作是习得的。其他行为变化,如饥饿时寻找食物或喝醉时变得喋喋不休,显然可根据暂时的状态加以解释。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学习要求经验,但何种经验是重要的,这些经验如何导致学习,是每一个学习理论的核心。
(二)学习理论的定义
这样看来,学习理论就由一套构念组成,这些构念将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上的变化与被认为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联系了起来。构念( constructs)指理论家造出的用来识别心理学变量的概念。例如,记忆就是学习的认知观中暗含的一个构念。换言之,我们看到人们能够不断地展示出同样的行为表现,就推测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记住了的缘故。我们创造了“记忆”这一概念来解释这一结果。
要建立一个学习理论,需要界定三个基本成分
结果:这些行为表现上的哪些变化能被该理论解释?
手段:产生结果的过程是什么(包括这些过程所作用的任何假设结构)?
输入:是什么引发了这些过程?构成学习基础的资源与经验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及确定这些答案的方式,刻画了有关学习的各种观点及已出现的具体理论。
「I,重述知识」学习与学习理论的定义
1)什么是学习?并举正反例子说明,每个例子结合概念进行解释。
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执行一些在学习发生之前不能执行的行动而且不管它们实际上是否有展示新习得行为表现的机会。
正例:我在学习《逆商》一书时,有意识采用LEAD工具来提高自己对遇到的问题的解析,从而提高自己的逆商指数。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行为的外在表现以及行为的改变。行为的外在表现:有意识地应用LEAD工具来对自己展开行动探究,并带来心灵安慰。行动的改变:在探究的过程中,触动行为发生的直接变化是对标LEAD工具,八大追问带来反思。
反例:实际上,我对逆商指数的概念还是处于一个一知半解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仍然是茫然的。
因为我感觉知道工具和对标并不能解决《逆商》这个概念的全部内容,所以,在学习的指标设计方面,我们可能会发现行为指标比较容易界定,而表现指标没有那么容易界定。
2)什么是学习理论?写出你所知道的学习理论,比如记忆、动机、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建构主义等等,不需要很多,重点关注你曾经使用有效的、对你有影响的。
学习理论就由一套构念组成,这些构念将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上的变化与被认为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联系了起来。构:建构,机构,知识架构;念:理念,心念,观念。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理论是由一些知识建构而成的行为背后的理论和学习者的观念的变化系统组成。也就是说内因推动了外果的变化。
我知道的学习理论有: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基础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中涉及到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应的教学设计也经历了行为主义教学设计、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阶段。
1.行为主义:基于可观察的行为上的变化,行为主义关注对某一行为的重复,直至它变为自动、无意识的。
2.认知主义:基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过程,我们观察到的行为可用来分析了学习者内心的变化。
3.建构主义: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计划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
①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在一篇名为记忆的文章中提联结(association),其他的哲学家追随了他的思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可被观察和测量的明显的行为。它把思维看作是黑箱,大脑对于刺激的反映是可被定量的观察的,行为主义完全忽视了对人脑思维过程的研究,在行为主义发展过程中关键人物有:巴浦落夫Pavlov、华生Watson、桑代克horndike和斯金那Skinner。
布鲁纳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简言之,按照布鲁纳的观点,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或原理组成的。知识结构的结构形式是通过人的编码系统的编码方式构成的,并可通过三种再现模式表现出来。一种知识结构的价值,决定于它简化资料、产生新命题和增强使用一种知识的能力。
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
正是基于对知识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主张,情境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
简单说来,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
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论,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听讲交换了次序,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下图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
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拆页二
来自《第一章 学习理论与教学导论》
注:作者在11页写到这三种传统是本书介绍的理论基础,希望通过这些介绍,给你一个三种认识论传统的印象。
P11
表1.1最下边一块指在教育和心理学文献中仍被争论的三种主要认识论取向或传统-----客观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主义。客观主义者把现实看作是独立并外在于知晓者的,因而是绝对的,等同于真理。也就是说,当我们能客观地证实或验证某事物为真实之时,我们就可宣称知道了某事物( Shank,1992,2002)。
相比之下,解释主义者不大关心知识是否在绝对意义上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真理(而且由此知识)取决于知晓者的参考框架。例如我碰巧害怕蜘蛛,当看见我卧室的白墙上有一块污点就找丈夫来杀死蜘蛛。但他发现,对我来说看来像蜘蛛的东西只不过是蛛网上的一块脏东西。当时对我来说蜘蛛是否真的存在无所谓,我以它确实是蜘蛛来做出行为反应的。同样,在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这一事实得到接受之前,科学家也是根据太阳围绕地球转来行事的。改变一个人的参考框架就改变了在其中解释的“事实”的性质。
客观主义和解释主义通常被认为是对立的两极,而实用主义则居于这两者之间的某处。但也可将实用主义看作是处在超越(supercede)客观主义和解释主义的某个位置(参见 Shank,1990),更像图1.3所示的那样。在很大程度上,实用主义者将绝对的知识看作是有价值的但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样,他们强调意义的理论------什么起作用并有这样的理解:起作用的可能没有反映现实,但在其能反映现实的程度上,它应当能反映现实。他们的理论更像假设,只要有证据支持,就加以接受和使用。
作为实用主义认识论取向的一个例子,考虑我们持有的有关我们周围事物和世界性质的通常是错误的心理模型,不过这些模型能使我们每天有效地行事。有多少次你做了某事,然后听到:“这不是你做事情的方式!”你当然会回应说:“嗯,它管用!”当我使用计算机时,有很多这类例子。我掌握的软件程序(如 Excel)知识是充分的但并不特别复杂。我已学会使用一些能执行的命令。只有当它们不管用时,我才发现我得使用更准确的命令顺序来完成我想完成的任务。因而我有关 Excel的心理模型既不准确也不完整,但它通常管用。它对我而言有意义。
「A1,激活经验」三种认识论传统
在你过往的学习中,你更喜欢哪一种认识论传统,请举例。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者将绝对的知识看作是有价值的但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这样,他们强调意义的理论------什么起作用并有这样的理解:起作用的可能没有反映现实,但在其能反映现实的程度上,它应当能反映现实。他们的理论更像假设,只要有证据支持,就加以接受和使用。
实用主义可能是我更喜欢的。
比如说,空杯心态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干嘛还倒呢?”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嘛还要到我这里求教?这就是“空杯心态”的故事。我感觉这个故事更象实用主义故事。
附P22
本书以“走向学习与教学的个人化理论”这一短章结束。任何有关学习的书定会反映其作者对知识的性质及我们如何知晓事物的独特观点和个人信念。我选出来加以讨论的理论、我安排这些理论的顺序、我用来说明这些理论的例子以及我从这些理论中得出的结论,都是我的学习观的线索。
但在读完本书时,你应当形成你自己的学习观,或使你习得的学习观更精致。在将某一具体理论应用于各种教学问题时,你应当已经明确该理论的优缺点。你应当处在一种能识别理论盲区的位置,并指出未来在什么地方开展研究能够得到丰硕的成果。实质上如果本书是有效的,你将会成为一名“反思性的实践者”,不管你的实践是在课堂上、培训中心,还是在实验室中。
将作者的这段话摘录在这里,是给我自己,也给各位RIA学习力导师班同学们一个提示,在阅读这本书时,要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面对未来13天的内容时,自己内心要有一个目标,即哪些学习理论对自己有用,怎么运用,而非完成便签书写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