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唯美意境的创造
《红楼梦》中呈现的美丽场景并不少,像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塑造了类型各异的美。但笔者觉得曹雪芹精心结撰的最唯美的“境界”恐怕要数“史湘云醉眠芍药裀”。我们不妨看看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出现的这一经典情节: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if !supportFootnotes][i][endif]
这段描写从小丫头笑嘻嘻来报信到湘云醒来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极其唯美浪漫的场景,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得益彰,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对于这段唯美的经典画面,孙逊先生认为这是“美的意境”与“美的性格”的完美结合: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2
湘云醉卧中,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极力创造出一个美人和花相得益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唯美场景,塑造了一个只属于“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史湘云的意境。首先是一个绝美的场景画面,山石僻静处,青板石凳上,落英缤纷,蜂蝶飞舞。其次是一个微醺的美女,参与了画面,也成为了画面的中心,周遭的一切美景都是为了烘托湘云的美,从内而外的美。景与人的完美结合,花和美人融为一体,其间有动有静,有视觉,有听觉,有嗅觉,有触觉,有幻觉,人对美的感官全部出动来衬托湘云醉卧的美。尤其令人难忘的是,湘云人和扇子都被飘落的芍药花埋了一半,这一经典画面将整个意境的唯美化推向了极致。最后是从这个绝美图画中透露的作者曹雪芹的爱怜与欣赏之情。在悲情浓郁的《红楼梦》中,“史湘云醉眠芍药裀”的唯美画面显得尤其突出。清代以来不断有画家画出《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图》,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六回就提到这幅图,从画家的青睐也可见这确是《红楼梦》中最唯美的画面。
二、“史湘云醉眠芍药裀”是对卢纶《春词》的演绎
关于史湘云醉眠芍药裀情节的来源,陈诏先生认为是从宋代惠洪《冷斋夜话》关于杨贵妃“海棠春睡”的相关记载和东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而来3。有学者认为是根据南朝寿阳公主梅花妆的典故设计,有学者认为是从北宋诗人饶节《眠石》一诗而来4,也有学者认为唐寅的《海棠春睡图》而来。众说纷纭,似乎都有点道理,却又不得要领。笔者认为湘云醉眠芍药裀的构思应当来源于唐代诗人卢纶的《春词》:
北苑罗裙带,尘衢锦绣鞋。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5
“北苑”指宫苑。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西京大内凡苑三,皆在都城北。西内苑在西内之北,亦曰‘北苑’。”6“尘衢”指宫女的锦绣鞋踩在道路上留下的香尘。唐冯贽《南部烟花记》:“陈宫人皆以沉香屑裹履中,以薄玉为底,行则香痕印地,名曰尘香。”7从诗中的北苑、罗裙带、尘衢、锦绣鞋可看出女子身份高贵,当为宫中嫔妃。诗题名《春词》,描绘的是暮春时节一位身着罗裙带,脚穿锦绣鞋的嫔妃酒醉之后,在树下躺着睡着了,不觉时间已久,落花半埋,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女子在落花与芳树的映衬下,香睡沉酣的娇态,给人以花如美人,美人如花的遐想。画面唯美,诗情画意,所描绘的情景与意境竟与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完全吻合!所描绘的画面都是美人醉眠,时间上也都是春天,周汝昌先生论证宝玉生日为四月下旬,此回正是宝玉过生日。所处环境也都是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美人被落花半埋,花和美人的和谐统一,因为落花而突显美人的姿态更加美丽动人。
更为直接的证据是曹雪芹的原文中更是有“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之句直接引用了诗句“半被落花埋”,这不得不说是最直接的证据了。卢纶的这首《春词》并非他的名作,“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两句虽然匠心独运,美感十足,历代却很少受人注意。后代作品中出现“半被落花埋”一句的仅两处,一处为《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一处为清人黄之隽的《香屑集》中的集句诗《无题》。后世引用极少,说明此诗的名气不大,流传不广,但是诗确实是首好诗,只有熟悉唐诗,爱好唐诗的人才会发现这类遗珠。而作者曹雪芹正是对《全唐诗》极为熟悉的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受康熙皇帝之命,主持编纂刊刻《全唐诗》,曹家的藏书中唐诗文献可谓丰富至极,别人看不到的唐诗曹雪芹都能看到。祖父对唐诗的贡献卓越,影响着曹雪芹对唐诗偏爱,使其自觉不自觉都在《红楼梦》里借用唐诗之美。他在《红楼梦》中经常化用唐诗,直接借用唐诗成句就有数十处,除了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大诗人外,尤其喜爱发掘并引用中晚唐名气不大的诗人的佳句,像刘长卿的“闲花落地听无声”,罗隐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秦韬玉的“为他人作嫁衣裳”,高蟾的“日边红杏倚云栽”,曹唐的“天上人间两渺茫”,崔涂的“水流花谢两无情”,钱珝的“冷烛无烟绿蜡干”,鱼玄机的“蘼芜盈手泣斜晖”,等等。曹雪芹对于唐诗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葬花吟》的创作明显有借鉴唐诗《代悲白头翁》的痕迹,《秋窗风雨夕》刻意模仿《春江花月夜》,前辈学者早已指出。可以说曹雪芹本人属于宗唐派,他认为学诗就要以唐诗特别是李白、杜甫、王维三人为最高标准。如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章中借黛玉之口说出:“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8
可见,曹雪芹重唐诗,把唐诗中绝美的意境演绎为《红楼梦》经典场景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对卢纶《春词》的超越
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和卢纶的《春词》都创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但红楼梦更借湘云醉眠塑造了一个历久不衰,爽朗可爱、憨态可掬的经典形象。这是卢纶《春词》所无法做到的,也是一首诗歌不需要做到的。卢纶《春词》只要创造美的意境就足够了,也就是说意境创造是其目的所在,而《史湘云醉眠芍药裀》还需要在美的意境之外塑造经典人物形象的目标,意境创造只是塑造湘云形象的手段而已。《红楼梦》一书中几乎没有对史湘云的相貌进行过描写,她的出场要么表现她的心直口快、不拘小节、不怕得罪人的率真性格,要么表现她表面上大大咧咧而内心却睿智精细善良的品性,要么表现她的诗才。而《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则是对湘云的细节展示,薛宝琴和邢岫烟跟宝玉是同一天生日这一细节就是经她提醒大家才知道的。这段醉眠芍药裀的细部描写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则让人对史湘云的娇憨美态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醉眠芍药裀所塑造的史湘云,既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遥远。她可能很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却又不能存在于我们之间,而只能存在于那个与世隔绝的大观园,存在于青板石凳上,花丛之中。
史湘云醉眠芍药裀中出现的芍药意向以及蜂蝶飞舞都是卢纶《春词》中所没有的。蜂蝶是湘云醉眠场景中的唯一动物,它们的参与不仅使整个画面有了生机,活灵活现,更突显了湘云的美。蜂蝶在文学作品中素来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随。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有《蜂蝶相随》:“都中名姬楚莲香者,国色无双。时贵门子弟争相诣之,莲香每出处之间则蜂蝶相随,盖慕其香也。”9史湘云醉眠芍药裀中的蜂蝶,象征着我们对于美丽的人、美丽的心灵的追求。而蜂蝶意象与芍药花的结合,大概是曹雪芹受到唐末张泌《芍药》诗的启发,张泌《芍药》诗开头即有“香清粉澹怨残春,蝶翅蜂须恋蕊尘”之句。曹雪芹将卢纶《春词》与张泌《芍药》两诗意境进行融合,是别有深意的。
卢纶《春词》“半被落花埋”没有提及是什么花,也没有提及女子是卧在石凳子上。而湘云醉眠则明确了花是芍药,睡在石头上。芍药意象和石头意象在这里并不是可有可无,尤其是芍药意象,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比及没提及花种的《春词》含蕴丰富得多。芍药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主要负载着美丽多情和富贵这两个意涵。《诗经·郑风·溱洧》“赠之以勺药”已基本确立了芍药美丽多情的形象。这一形象在唐宋诗词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从司空图“芍药诗家只寄情”,秦观“有情芍药含春泪”等名句可见一斑。李时珍《本草纲目》:“芍药,犹绰约也,绰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10唐宋以后,芍药花的“富贵”意涵更加突出。人们评花,有“牡丹第一,芍药第二”的说法。北宋辞书《埤雅》云:“世称牡丹花王,芍药花相。”11宋人王十朋说:“牡丹、芍药,花中之富贵者。”12唐王贞白《芍药》诗云:“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都是将芍药与牡丹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芍药花象征着史湘云,同样的美丽多情和富贵,却又难逃零落的命运,暗示湘云美丽和富贵的短暂。这与湘云的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13极其吻合。可见曹雪芹的匠心多么深邃。
而另一重要意象“石头”在《红楼梦》中很容易让人与宝玉关联,因宝玉的前身是一块“女娲补天”的顽石。有学者认为,湘云躺在石头(青板石凳)上而不是草地上酣睡,这样的安排暗示了湘云对宝玉的依恋,也道出了湘云和宝玉之间的恋情只不过是像一场梦一样美丽而虚幻。此说虽曾受质疑,亦非空穴来风。作者将美女、美梦、芍药、蜂蝶、石头这些意象巧妙组合,当别有深意。
总之,“史湘云醉眠芍药裀”完美实现了对卢纶《春词》的超越,在创造唯美意境的基础上成就了史湘云这一耐人寻味的经典形象。
[if !supportEnd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i][endif]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6—877页。
2孙逊、孙菊园《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4页。
3陈诏《红楼梦小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1页。
4宋饶节《眠石》:“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魂梦到人间。”
5唐卢纶著、刘初棠校注《卢纶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68页。
6清徐松著、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一,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7唐冯贽《南部烟花记》,见清陈世熙纂《唐人说荟》第七集,上海扫叶山房1930年石印本。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64—665页。
9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页。
10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四卷,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589页。
11陆佃《埤雅》卷十八《芍药》。
12王十朋《梅溪集》卷七《林下十二子诗并序》。
13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