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一滴露珠
一
《红楼梦》的读者,不喜黛玉的嫌她哭哭啼啼,不喜宝钗的厌她老于世故,唯有一人,博得人人赞叹,一百个读者中大约会有九十九个都喜欢她。她是谁?她就是在十二钗中位列第四的史湘云史大姑娘。
史湘云出场较晚,直到二十回上她才出现,有关她的笔墨也远远没有黛玉宝钗探春她们多,但就是这不太多的笔墨,却在我们眼前树立起了一个活灵活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洒脱假小子形象,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先生的生花妙笔。
湘云一出场,曹雪芹只用四个字“大笑大说”,就奠定了史大姑娘的性格基调。接下来,围绕着宝玉、黛玉和湘云,三个半大不小的孩子,闹了两场小别扭。第一次别扭,是因为黛玉笑话湘云咬舌儿,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湘云则反唇相讥,说你要是能挑出宝姐姐的短处来,我就服了你。那时,正是黛玉对宝钗疑惑不忿之时,黛玉听了这话,自然心内很不舒服。第二次闹别扭,是因为凤姐说唱戏的小旦长得像一个人,宝钗看出来了却一笑不语,宝玉也不敢说,只有湘云毫不顾忌地说出:“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旧时代戏子属于下九流,拿戏子来比黛玉,黛玉当然心里不快。宝玉怕湘云得罪了黛玉,就悄悄地给湘云使了个眼色,这个眼色,恰好又早被黛玉看在眼里。于是,宝玉本是好意,却一下子得罪了黛玉和湘云俩人,弄得宝玉心灰意冷,竟独自一人参起禅来,黛玉妙逞机锋,问了宝玉一个禅宗问题,宝玉竟哑口无言答不上来,这才放弃了参禅,与黛玉、湘云和好如初。
通过这两次小别扭,我们可以看出湘云心直口快、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她喜怒都形于色,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笑骂由心,和她相处,痛快,不累。
二
真正体现湘云个性风采的,是大观园起诗社以后,湘云在几次诗社中的精彩表现。古语说“诗言志”,诗词文章最能体现人的真性情。如果说黛玉以别致的才情、婉约的诗意见长,宝钗以含蓄浑厚、博学通达取胜,那么湘云,便是以洒脱自然、豪放率真而打动人心。黛玉是诗人气质,宝钗是高士风度,湘云呢,体现的却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名士风采。诗人气质的黛玉敏感多思,高士风度的宝钗随分豁达,名士风采的湘云则是潇洒不羁。
先来看第一个场景。袭人打发人给湘云送好吃的去,湘云听说宝玉黛玉他们在起诗社,爱作诗喜热闹的湘云马上急了,抱怨作诗也不告诉她,“急的了不的”。宝玉催贾母派人去把湘云接了来,湘云说道“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一面和大家说着话,一面在心里就作成了两首海棠诗,足见湘云的才情和机敏。
第二个场景,作菊花诗。虽然这一社是黛玉夺魁,但湘云的三首诗比之黛玉的也毫不逊色。且看这句: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再看这句: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科头坐”、“抱膝吟”、“抛书”,这几个个性鲜明的动作,将爱菊者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湘云的诗句里,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孩子,而是一个忘形爱菊、不拘小节的狂放名士形象。
第三个场景,芦雪庵联诗句,暖香坞制灯谜。宝玉最喜欢和众姐妹一起玩,却只知道瞎高兴乱着急,正是宝钗说的“无事忙”,湘云却是古灵精怪,会玩会闹。她听说有新鲜鹿肉,便让宝玉找凤姐要了一块,拿到芦雪庵中烤肉串吃。湘云一面吃,一面还不住嘴地说着,吃了肉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黛玉打趣他们,湘云却笑说道,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我们食腥膻大吃大嚼,吃完了却是锦心绣口。
果然,联诗时,湘云一人单挑宝钗、宝琴、黛玉三人,依然面不改色,越战越勇。
宝玉联诗落第,李纨罚他去栊翠庵折梅,湘云马上替宝玉想到了一个好题目:“访妙玉乞红梅”,有趣又写实。
湘云的灯谜也刁钻有趣,她的谜面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让大家猜了半天猜不着,最后是宝玉猜对了,却原来是杂耍的猴子。众人知道了谜底,还是不明白,都问最后一句怎么解。湘云笑道,哪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惹得众人大笑。
不过这个灯谜虽然古怪有趣,但其实也是个谶语,隐含着贾史王薛四家以后的败落。
三
描绘湘云最出彩的一章却是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这一章写得真是绘声绘色,让我们恍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湘云醉眠的场面,极具画面感。
曹雪芹上来先写湘云的酒令。她的酒令别致有趣,酒面要求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在这里,先来科普一下何谓“时宪书”。时宪书即古代的历书,原名“时宪历”,清代为避高宗讳,改称“时宪书”,因为高宗(高宗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乾隆皇帝)的名字是弘历。从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成书年代。
湘云的这个酒令,也唯有她和黛玉这种才思敏捷、素有急智的人方能说得上来,宝玉一听就傻眼了。湘云的酒底也特别有意思,因为当时她正好吃了个鸭头,便随口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用了谐音法,一语双关,诙谐有趣。
因多吃了两杯酒,湘云想找个地方凉快凉快,却醉卧在石凳上睡着了,众人找到她时,只见湘云枕着一包花瓣,芍药花飞了她一身,满头满脸都是芍药花瓣,手中的扇子落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起来了,一群蜂蝶嗡嗡地围着她转。而且她睡着觉口中还在说着酒令:“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当读到这段描写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娇憨可爱的姑娘,她醉卧在芍药花丛,乌云散乱,粉嫩的小脸红扑扑的,在睡梦中嘴里还念念有词,娇艳的花瓣,一片一片,轻轻落在她的脸上、身上……读这一段,犹如在看电影。画面多美!令人沉醉。
但我们越是喜爱湘云的明媚可爱,喜爱这一画面的美好,到最后的时候,才越发为湘云的结局锥心伤痛。我们无缘看到曹雪芹描写的红楼儿女真正结局,但从湘云的红楼判词里可以推断出,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
“湘江水逝楚云飞”,叫人怎能不伤悲!
四
爽直活泼、洒脱不羁、文采飞扬、才思敏锐,这些优点,作为一个侯门千金来说,原也不算稀奇。但湘云虽然生在富贵丛中,却是从小父母双亡,由叔叔婶子抚养长大,而且她的婶子对她并不好,她虽是贵族小姐,却是打小就要看人的脸色过活,而且史家可能比贾家更早走下坡路了,为了节省家用,史家辞了针线工,家里的针线活都是女人们自己做,湘云既然不得婶子疼爱,自然她的活计就特别多,常常做活做到三更天。饶是这样,湘云却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抑郁颓丧,反而是乐天知命,积极向上。这才是湘云品质的难能可贵之处。
受过的冷遇苛待她很少放在心上,偶尔忍不住向与自己亲厚的宝钗、袭人抱怨几句,说过也就忘了,别人对她的好处,她却是一一记在心上。袭人原来伺候过她,她回到了家依然对袭人的好念念不忘,一见到袭人,就赶忙送上自己给她准备的礼物。宝钗不过是随意关照她一二,她立即热切地把宝钗当做自己的亲姐姐一样看待,逢人便说宝姐姐的好话。
或许因为是在严苛和冷眼的环境里泡大的,她对别人对自己的好格外知足感恩,对别人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也分外抱不平。当她知道邢岫烟处境艰难,竟至于要当衣服时,立时就要去骂迎春的那些丫鬟婆子替邢岫烟出气。
书至第七十六回,贾府已经很明显的入不敷出,很有些晚景凄凉的景象了,中秋赏月便显得有些凄清。中秋乃是团圆之夜,黛玉触景生情,忍不住又想起了自己去世的双亲,自己悄悄去俯栏垂泪。湘云深知其情,便想法劝慰黛玉,俩人对月联句,留下了大观园诗社最后的篇章。其实湘云何尝不是和黛玉一样,父母双亡,少有人疼,黛玉好歹还有老太太和宝玉俩人对她是真心爱护,湘云呢,却是难得有一个真真正正从头至尾把她放在心里呵护的亲人。难得的正是湘云看得开,放得下,所以活得比黛玉洒脱自在。
读者不要被黛玉和湘云闹别扭吵架的情节迷惑了,以为她俩人个性不合,其实那时候俩人都还小,那些吵吵闹闹不过是小女孩之间的常情,用不着上纲上线地拿出来逐字逐句地分析,挑剔黛玉和湘云的毛病。其实大观园里,性格爱好最为相投的恰是湘云和黛玉,她俩都占了一个“真”字,湘云的真是纯真,黛玉的真是情真。最爱谈诗论词的也是她俩。她们俩是骨子里真正爱好诗文的人,也都喜欢诲人不倦,对香菱学诗最上心的就是她们俩。红楼女儿中,唯有黛玉、湘云和香菱三个,是真正的诗人。你看她俩边联句边斗嘴,斗的不是闲气,却都是有关诗词的真知灼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每逢对方对出了佳句,她们会发自内心地拍手叫好。这个时候的她们,世俗的烦恼统统被抛诸脑后,俩人满身都是诗人的光芒。(关于香菱这个可怜又可爱的女孩子,以后再专门写文撰述。)
湘云在贾家总是喜欢随性打扮,穿些男儿装束,但一要回史家,便立刻穿戴得整整齐齐,足见湘云的婶子对她的严厉刻板管束。湘云也只有在贾家,在老太太和宝玉黛玉等人面前,才有机会充分释放自己的真性情,恢复自己活泼可爱的天性。
第三十六回的结尾,写到家里打发人来接她回去,她虽然很不想回去,但又不敢表露出来,怕回去挨训,看她眼泪汪汪地悄悄嘱咐宝玉,若是老太太想不起来去接她,二哥哥就多提醒着点打发人去接她,这一幕真让人看了心酸。
但湘云不会像黛玉那样常常暗自心伤,她是一个懂得及时行乐的人,身处逆境不自怜,欢乐起来尽情挥洒。
曹雪芹给湘云的批语是“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这批语极恰当。史湘云,正是这样一位心胸开阔、行为洒脱的好姑娘。她就如一朵姿容潇洒的海棠花,雅也来的,俗也能对,本色自然,含笑面对人生的风雨阴晴。
《红楼梦》中,最对我脾性的女孩就是史湘云。我喜欢她的简单直接,我爱她的纯真可爱,我向往她潇洒豪迈的名士风采。
做人当如史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