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知识要点回顾:
1.基于流程图识别参与系统的角色
2.基于流程图识别业务场景
3.补充异常or特殊的业务场景
4.绘制用例图,注意常见的三个关系,包含-扩张-泛化
5. 六步分析业务场景,推导产品功能框架,着手初步的交互设计。
众所周知,信息系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支持管理,而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流程提前规避风险,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系统。因此,今天分享的知识要点——我们在一个系统中完成主体功能设计之后,要如何识别管控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理解数据不是信息。
举个粟子。不知道有没有北方的小伙伴在冬天初到南方的经历,凭借在北方的体感经验,以为南方5度的冬天是小case,结果却体会到“面对疾风吧”是怎样的冰冻刺骨的感觉。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仅仅想知道个温度数字吗?不,其实我们想知道今天穿多少件衣服、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大雨、下多久等以此来准备我们的行程。
我们的天气软件就get到我们的点,界面会出现穿衣指数、几点适合出门等等提示,这边是信息,是对数据的总结。数据与信息的距离就是表面需求的“why”造成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要让朋友乐乎,不是打开冰箱有什么材料就做什么菜,而是准备好特产以及朋友喜欢的娱乐与饮食喜好,去做相应的准备。
其次,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管控点,字面意思就是想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的管理意图。
举个粟子。每个企业都有一个考勤系统,系统必有统计迟到的次数、迟到时间、早退等功能。之前我与负责考勤系统的小李有过一次对话。
我:你知道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吗?
他:因为要扣钱啊
我:只是扣钱?你想BOSS让招员工来是干嘛的?
他:让他们来干活为企业创造价值呀
我:创造价值的首要条件是啥
他:嗯这个嘛,态度要积极,喔对!积极性!也就是说考勤系统是为了评价员工的积极性,并给积极性高的员工薪资上的回馈!
我:那积极性怎么评价呢?或者说不积极的员工会在有哪些行为呢?你不妨想一想咯
后来小李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了不积极的员工从样本上反馈得到,因抽烟频繁离岗和代打卡的现象表现最突出。对系统改良后,BOSS对他赞不绝口。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迟到统计”是解决方案,而“积极性评价”才是管控点,即解决方案的“why”,而出勤情况、代打卡、有效工时则是体现员工的“积极性”指标。
因此,我们在做报表设计的时候,要了解用户想要的信息背后的管理意图,分析指标来实现管理意图。
那么,具体操作的步骤是什么,我们来看看。
01
标识管控者
系统层级——决策层
流程层级——管理层
全部层级——相关的决策层用户
找到系统涉及的管理层后,我们要识别其是经营型还是管理型,通过他们的业务和职责来分辨他们的关注重点。
管理自我——一般不会涉及
管理团队——少量涉及
管理事务与职能——经常涉及人、资、进度,系统要重点考虑
管理业务——经常涉及经营性指标,如客户、供应商、产品等
管理业务群——涉及资本、关系等方面,关注“决策”相关
02
标识管控点
我们可以通过访谈、调研等方法去了解他们想要的管控点,当然这之前我们一定先要了解管理或经营的思维框架,去做调查时才有方向。下图是大致框架示范,小伙伴们要了解管理和业务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03
分析所需的指标
我们在了解到管控点后还需要进行分析,筛选出合理有效的指标。我们可以从业务的正反两面去思考,如果业务设置合理,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不合理会出现哪些情况,这些状况会通过哪些数据体现出来。
此外管控点和指标是多对多的关系,即指标可以在多个管控点中使用,管控点也会包含多个指标,重要在于分析清楚管控点需要哪些指标来支撑。
04
分析实现方式
OK,关于企业系统的需求分析的知识分享到此结束,欢迎小伙伴们相互交流分享!